贝多芬是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九首交响曲被誉为“音乐界的圣经”。

但实际上,贝多芬的这九首交响曲都是从我国“抄”去的。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贝多芬的这九首交响曲跟我国有什么关联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说说贝多芬九首交响曲中的三首:《英雄》、《命运》、《田园》,为什么会这么命名呢?

西方解释说,《英雄》曲的命名,是因为贝多芬与当年的法国皇帝拿破仑同时代。贝多芬起初想献给拿破仑,后来拿破仑称帝,贝多芬很不高兴,就把曲名改为《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看《命运》曲,说是贝多芬创作时正在与病魔抗争,几乎完全失去听力,但仍能谱写出如此壮阔的乐曲,实在令人敬佩。

最后是《田园》曲,说是由于贝多芬已经完全失聪,只有在田园写曲时,周围的自然环境才能给他带来灵感。

这都是西方人对这三首曲目命名的解释,但实在是有些牵强附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这三首曲子的命名跟中国明代祭祀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永乐大典》是明朝所编纂的一部包罗万象的大型工具书,在其22877卷书中,详细记载了朱元璋皇帝开始,明朝皇室祭祀用的九首交响乐"和曲"。

其中"凯旋曲"等七首是国家祭祀专用。另外两首"泰和曲"和"寿和曲"则是皇帝祭祀家人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军队出征时奏的曲子就叫"英雄曲",决战之际奏的曲子就叫"命运曲",凯旋时奏的就叫"田园曲"。

贝多芬《英雄》、《命运》、《田园》,三首曲子的命名,也正与中国当年祭祀军乐曲目惊人的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顺带说一句,九首中的《第九交响曲》伟大且震撼人心,被称为"向欢乐进军",对应的也正是明太祖时期的"广和曲"等九首和曲之一。

不过,这些暂且按下不表。让我们再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贝多芬乃至整个西方古典音乐会与明代皇室祭祀音乐有如此巧合的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从永乐大典开始翻译后,整个西方音乐界就风云突变了。

《永乐大典》总计约3.7亿字,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这部书涵盖了几乎中华文明的所有内容,无论文化、军事、农业、科技,无所不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对于当年的西方世界无疑是个重大发现。他们终于找到了可以东施既可以西渐的根源。

然而当时的西方语言词库贫乏,许多高级知识无从翻译。单单英国人就花了200多年,才勉强把《永乐大典》的音乐部分翻译并出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直到20世纪上半叶,西方社会才开始大规模涌现诸如贝多芬、莫扎特那样的"巨人"级作曲家。

其实他们并非是亲自创作,而是在西方人翻译整理《永乐大典》音乐部分的基础上,将中国明代的祭祀音乐"改头换面"重新包装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留声机发明多年后,贝多芬的作品还没录制出版。是因为贝多芬时代的西方语言,还没法将中国祭祀音乐准确翻译过来。

更有意思的是,希特勒统治时期,德国的声乐作品突然爆发了。

这是因为当时正好赶上永乐大典英文翻译工作,正式突破了音乐部分,于是希特勒便动用国家机器大肆炒作"德意志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历史上,明朝的和曲与贝多芬交响曲,实际上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渊源关系。

两者既同源又有所区别,贝多芬等人无非是在明代音乐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演绎而已。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这是一种文化入侵,也是在树立西方人伟大形象的一种广告。

翻开小学语文课本,我们会发现里面有一篇课文叫《月光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篇文章极尽渲染之能事,把贫穷兄妹家中求学无门的情节,与贝多芬偶然进门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节杜撰在一起。

但实际上,这部实际上名为《月光奏鸣曲》的作品,是贝多芬于1801年创作,题献给他的学生朱丽叶塔的。与兄妹俩的故事相去甚远。

再者,课文中贝多芬"随意进入"贫民窟的行为在当时是有悖于礼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记载,1801-1802年贝多芬主要驻足于维也纳,并未到处漫游。钢琴在那个时代也是奢侈品,贫民家中根本不可能拥有。

不可否认,不同文明在相互借鉴、交流的过程中,总会存在一些曲解或误读的情况。但我们要本着开放的心态,欣赏其中的精华所在,而不是过于执着于表层的体现形式。

正如中国人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样,西方人学习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件积极的事情。

关键是以平等的态度相互理解和包容,而不是武断地贬低或夸大其中任何一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至关重要。

贝多芬的音乐成就,也正是在这种文化交流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贝多芬出生于1770年的德国波恩,父亲是一名小有名气但酗酒成性的男高音歌手,母亲则是一个为人温和慈祥的仆人。

家境贫寒的他,自小就在酗酒暴力的父亲严厉要求下,开始了惨无人道的钢琴训练。一旦练习有误,就会挨骂挨打。

4岁时贝多芬就在父亲的威逼下开始公开演奏,被炒作为"神童"。直到11岁,他才得以拜师学习正规音乐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7岁那年,老师认为贝多芬的天赋已超越自己,便建议他前去维也纳向当时最著名的音乐大师莫扎特学习。

来到维也纳后,贝多芬结识了莫扎特,但后者生前因事务纷繁未能收他为徒。

此后十几年间,年轻的贝多芬一直在城市中勤奋工作、学习和创作,但生活环境始终十分拮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照顾酗酒父亲和两个弟弟的同时,他还得兼职当家教贴补家用。

然而,一场生命的巨变就在这期间发生了。

贝多芬在20多岁时,就开始出现严重的听力障碍,耳鸣和耳聋反复缠扰。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是致命的打击。

眼看着事业渺茫,贝多芬一度陷入严重的绝望和自杀倾向。但他终究没有被命运压垮,反而化解了生命的苦难,创作出更多触及灵魂的佳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24年,贝多芬完成了被誉为"人类精神自由的赞歌"的《第九交响曲》。

首演时他亲自指挥,但因为完全听不见乐团的演奏,反而被一个小女孩拉住指挥棒,并被乐团成员转身示意,这才发现他们已经演奏完毕。

现场观众沸腾了,久久不能平静,而贝多芬却浑然未觉,他只是茫然地注视着人群,不知所措。

这一幕何其感人,无情的命运夺走了他的听觉,却无法阻挡音乐对灵魂的呼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几年,贝多芬继续沉浸在音乐创作的世界,不顾世人疯狂的赞誉与非议。他的生活环境一直十分简陋,唯一追求就是为世人创作出更多的精神食粮。

1827年3月27日,贝多芬在朋友的临终关怀下,与世长辞,止年57岁。

他的葬礼引发整个维也纳震动,数万人涌上街头,有人在现场高呼:"音乐永垂不朽!"

人们不仅为这位天才的谢世而哀悼,更为他热情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折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一度被贫困、疾病和命运重重考验,贝多芬用自己的音符为人类证明了——在艺术和理想的追求面前,任何苦难都不足构成绊脚石。

他的离世标志着一个辉煌时代的终结,也开启了另一个属于艺术传统的新篇章。

无论历史如何追溯和评判,贝多芬都将永远被视为人类音乐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