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医学人物周刊】原创,如需转载请添加文末微信。
全文3687字,阅读时长约10分钟。
这些年,胸痛中心的足迹跨越了万水千山,尤其是在为之前缺医少药的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带去了心的守护……
作者 | 人物君
湖北恩施——“有梦想,才有飞翔的可能”
地处湖北省西南部、鄂湘渝三省交汇处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属于中国地势第二阶梯末端,全州森林覆盖率近70%,有着“鄂西林海”之称,风景绝美。这里是传统的多民族聚居区,居住有包括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彝族等在内的29个民族。
巴东县野三关的四渡河大桥
整个恩施州面积达2.4万平方公里,且多为山区,道路崎岖,从全州最偏远的地区到州府恩施市要六七小时的车程。若有急性心梗患者要转至恩施市治疗,途中如果没有二级医院、乡镇卫生院作为胸痛救治单元进行接力的话,便难以保证患者的生命维系和有效救治。
2023年初,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以下简称“民大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杜娟赴医联体单位巴东县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巴东二院”)任挂职副院长。巴东二院地处巴东经济开发区野三关镇,这里是恩施州的东大门、大西南陆路咽喉,距离巴东县城94公里、恩施州府157公里。巴东二院前身为野三关镇中心卫生院,2019年经恩施州卫健委正式核准为二级综合医院。
身穿土家族服饰的湖北民大附属民大医院心内科医生 杜娟
在一年多的挂职时间里,杜娟对于推动巴东二院学科的发展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医院在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心衰中心建设等方面的重大突破。然而,那时候刚到巴东二院挂职时的杜娟,看到的却是完全另外一副模样,当时整个医院对于胸痛中心的认知几乎为零。以前他们在遇到胸痛患者时只知道往外送,自己什么也做不了,但因为距离上级医院路程遥远,患者可能在转运途中就失去了救治的机会。
为了改变这一境况,作为心内科出身的杜娟刚到巴东二院便开始着手准备胸痛中心的创建。
巴东二院的前身虽然只是一家乡镇卫生院,但其服务的周边常住人口高达20多万,而非我们一般理解上的乡镇卫生院只是覆盖几万人口。另外,风景秀丽、凉快清爽的野三关镇每年暑期都会吸引10万左右的游客来此避暑游玩。同时,周边几家卫生院在转运患者去上级医院的途中,巴东二院也是必经之地。所以,服务数十万人口、又是交通枢纽的巴东二院,在杜娟看来,不是创不创建胸痛中心的事,而是必须要创建好,这样才能保障周边民众以及游客在突发胸痛疾病时,救治过程的流畅。
这也正是杜娟觉得在此创建胸痛中心的价值所在,即践行“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使命,保障民众的生命健康,提高区域内百姓的幸福感。
为了野三关地区胸痛中心以及胸痛救治单元的创建,杜娟可谓倾尽了全力。在杜娟看来,要做好胸痛中心建设,不仅要有态度,还要有温度和高度。要明白胸痛中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胸痛中心存在的价值不仅是管理胸痛患者,更是对整个医院管理架构的提升与改善。她强调,胸痛中心的创建并不只是心内科、急诊科的事,而是关乎于全院的发展,是对周边群众生命健康守护的承诺。
当时去巴东二院挂职,用杜娟自己的话来讲,“相当于是开荒去了”。她不光要管理好巴东二院,而且还要帮助提升周边一些乡镇卫生室的诊疗能力。
那时候,巴东二院的医生没人觉得胸痛中心有多重要,也不认为以他们的实力有可能完成难度系数拉满的胸痛中心的创建,还是没有压力的上班自在。
这让杜娟认识到,要想真正做好胸痛中心、胸痛救治单元的创建,首先要让当地医生明白这些对于区域内民众的价值和意义,那是对基层民众的生命保障。于是,杜娟跟医院提出,如果像他们这样完全没基础地去创建胸痛中心是不可能成功的,需要从医院的整体架构重建着手,从思想上提升医生的意识和态度。
之前巴东二院急诊科在面对重症患者时,只是个流于表面的“中转站”,对于这些患者没什么处理就往临床科室送。杜娟来到之后,对急诊科进行了一个彻底的大改造,规范了急诊重症平台,打造了较为规范的急诊重症病房来统一管理急危重症患者,这正是基层医院很需要的。
“要以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建设给他们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打个底,而不是仅去设个点,搞成了圈地运动。”
那时候,杜娟的严厉在医院里是出了名的,这让一些平时散漫惯了的医生在开始时感觉很不自在,觉得你这么一个副院长,为何要像小学老师管学生那样盯着他们干活。
后来他们慢慢体会到了这种严格要求,带给他们的快速成长与改变。以至于后来他们再出去进修时,再也找不到那种被老师手把手教着的感觉。
一年多的时间里,杜娟带给当地团队是一种脱胎换骨式的变化。2023年11月,通过全院职工齐心协力地努力,巴东二院终于完成了胸痛中心的创建。鉴于之前巴东二院只是一家乡镇卫生院,其也成为目前全国屈指可数的,将乡镇卫生院从胸痛救治单元提升为基层版胸痛中心的医院。
临到挂职结束,杜娟作了一个题为“有梦想,才有飞翔的可能”的主题汇报,一张张幻灯片讲述着这一年多来她与大家一起走过的点点滴滴,听着听着,台下的很多双眼睛早已泪眼婆娑……
从刚来医院时大家对她的不解,到后来的支持与不舍,更重要的是真正筑牢了巴东山区少数民族的生命救治线。想到大家对自己努力的认可以及带给当地百姓的真正获益,杜娟感觉之前再多的苦都是值得的。
海南白沙——心脏救治的全面改变
作为海南省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白沙黎族自治县,这里有着全岛最清新的空气,深吸一口,便让人忍不住“醉倒”于这一片负氧离子环抱中。而相比于陶醉于此的心旷神怡,当地居民因为大量饮酒而醉倒的不省人事,可就不那么美好了。
海南黎族村寨风光
在这座琼中小县城仅16万多的常住人口中,却有着冠绝全国的白酒消费量,这还没算上他们的一些自酿酒。这里七成左右的居民为黎族和苗族,也许是因为少数民族的能歌善舞,便有了醉酒当歌的热情奔放。而大量饮酒导致导致当地心脑血管疾病高发,致死致残的病例有很多。
曾经的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也被当地居民诟病为诊治水平低,很多患者宁愿舍近求远去外地看病。而随着2023年4月,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与海南省人民医院签署托管协议,并挂牌“海南省人民医院白沙分院”,海南省人民医院开始将大量的优质医疗资源向白沙地区倾斜,通过“传帮带”改善白沙当地医疗水平发展落后的局面。
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院长 卢少泉
在此背景下,去年8月,海南省人民医院医疗保健中心卢少泉医生受院方委派,出任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白沙分院)院长,全面负责对口医院的帮扶工作。对于专业方向主要为老年医学、心血管病学的卢少泉而言,他看到了当地近几年来在心血管疾病救治方面取得的一系列突出进展。
作为海南中部山区县城的白沙,经济、医疗、教育水平都较为落后,当地百姓长期以来的观念是,感觉不舒服了自己吃点药或是忍忍就过去了,没有去医院规范检查的习惯。加之大量饮酒,导致以前当地居民因心梗猝死家中的事件屡见不鲜。
胸痛中心的建设为白沙地区心血管救治能力的提升带来了很大契机,使得当地心血管疾病救治的情况有了很大改观,但居民因胸痛发作猝死家中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为了改变这一境况,提升当地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效率及居民的健康意识,白沙黎族自治县于2021年就开始着力推进胸痛救治单元的建设。截至去年底,全县10家乡镇卫生院全部获得胸痛救治单元的授牌,也是海南全省目前唯一一家所有乡镇卫生院全部通过胸痛救治单元验收的县市,成为海南地区胸痛救治单元建设的成功典型。胸痛救治单元的建设为白沙地区百姓带来了巨大获益,过去两年间,全县有120多名急性心梗患者因此得到了及时救治。
但就算是如此努力,由于白沙地区群山环抱的山路地形费时费力,一些地方太过偏僻,还是未能完全规避心血管恶性事件的风险。为此,白沙黎族自治县希望在当地所有乡镇卫生院已完成胸痛救治单元创建的基础上,以这些乡镇卫生院为中心,将胸痛救治的触角进一步延伸至村卫生室,使得胸痛救治能更大范围地辐射基层百姓。
“我们全县总共有75家村卫生室,下一步我们计划在其中的一些建立胸痛救治单元,加强胸痛疾病的救治能力和胸痛相关知识的普及。”
为了“打通胸痛救治起跑第一公里”,目前白沙正在筹建“心电一张网”诊断平台,赋能基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在胸痛疾病诊断方面的能力。
胸痛中心为白沙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健康获益,在胸痛中心建设之后,无论是对于胸痛疾病的救治能力还是百姓的健康科普知识都有了显著提升,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白沙也成为海南地区胸痛中心建设的佼佼者。
同时,心血管疾病的救治能力带来了当地百姓对于医院整体信任度的提升,原先由于白沙当地人口较少,医院技术水平一般,加上周边儋州等市级大医院的虹吸,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一直处于病患稀少的状态。而随着胸痛中心建设带来的心血管救治能力的口碑提升,以及卢少泉带领海南省人民医院20多位专家对医院各科室的全面帮扶,如今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内,民众对于医院的信任度有了明显改观,门诊量较之前增长了28%,内科床位经常处于满员状态。有了这样一份半年考成绩单,卢少泉相信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未来一定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各科室诊疗水平的全面提升与突破。
责编 | 周 韵
摄影 | 葳 蕤
校对 | 赵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