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团子渐渐爱上去菜市场买菜,除了省钱以外,另一个原因是我喜欢菜市场的烟火气。

恰巧,最近团子正在微信读书上读一本与菜市场相关的书籍,这本书的作者在菜市场摆摊18年,摆摊之余写作。

书中写了作者在菜市场摆摊看到的人间百态,一个个平凡又鲜活的真实故事呈现在我们眼前。

70多岁还在菜市场卖菜的老太太;智力有问题以捡钱/跑腿为生的阿瓜;一个人背350斤毛竹只为谋生的佟良贵……

作者写的都是小人物,但这更能打动我,平凡人的平凡故事,你我皆是平凡人。

近几年,团子越来越喜欢看这种纪实文学类型书籍,打动我的是两个字:真实。

小说也看了不少,但毕竟是虚构故事,离生活太远,纪实文学离我们很近,更容易共情。

书名:《在菜场,在人间》

作者:陈慧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文作者:团子的成长笔记

一,70多岁卖菜的老太太

团子对这个老太太印象颇为深刻。

70多岁的人,按常理应该早就退休颐养天年,而头发已花白的老太太一把年纪从家里来到菜市场租了个逼仄的楼梯间做生意。

总共几平米的空间,老太太还从家里拉来锅碗瓢盆,甚至还放下了一张床。

周围的人都不看好老太太的生意,因为此前这个楼梯间换了多个租客,生意都不好,老太太来了后开的是经佛店,这种产品本身市场就小。

一开始确实如同之前几个租客一样,老太太的经佛店没什么生意,但是她一次性付了整年房租,不像之前几个租客都是付的短期租金。

团子读到这里有点佩服老太太的魄力,这是抱着破釜沉舟的勇气,从一开始就不给自己留后路,要不然老太太完全可以学之前的租客,先租一段时间看看,生意不好就撤。

不过,也正是因为老太太没给自己留后路,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老太太把这个门面收拾了下,大部分空间腾出来卖菜,摆上从菜农那里进来的各种蔬菜。

前面说这个楼梯间很逼仄,具体有多狭窄呢?我们来看看书中作者的描述:

“她卖什么,屋里的地上就晾满了什么,人走进走出,不得不踮着脚尖,像是在跳芭蕾。”

老太太过日子精打细算,卖不掉的菜就自己做饭吃掉。

一般的菜蔫了可以自己吃掉,总有的菜例外,比如在水里泡青了的茭白和霉过了头的“苋菜咕”。

聪明的老太太想到了办法,把它们做成腌菜。

不得不说,老太太做生意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但她一直在依靠自己的智慧积极解决问题,这种心态值得我们学习。

腌菜存储时间比新鲜蔬菜久,但是,到了夏天,常温下也还是会坏,于是老太太买了个冰箱,虽然冰箱门关得紧紧的,但觅菜的臭味还是从屋内向四周散发。

作者说她闻到这个味道只想吐口水,确实,换做团子也受不了。

但老太太不是一般人,反而从中发现了商机,利用觅菜汁做臭豆腐。

老太太70多岁的人,但团子觉得她的心态完胜很多20多,30多的年轻人,因为她头脑灵活,很会变通,做生意遇到难题不是一味退缩,而是积极解决问题。

所以作者才说,这条街上做生意的一溜儿人家,要数她顶顶忙碌,老太太生意不好天理难容啊。

你以为老太太的故事就到这,接下来还有更令人佩服的。

菜市场规定外来人员不能随意在路上摆摊,有些人带着货物千里迢迢而来只想做点临时生意,这种你让他租个摊位/门面也不划算。

老太太看到了新的商机,把她铺子的使用权临时租出去几个小时给这些贩子,贩子们得了便利,老太太拿到一笔收入,双方一拍即合。

写到这我们会觉得有点像爽文,但接下来就是老太太的两次失态经历。

第一次失态是因为猕猴桃。

一个顾客买了30斤猕猴桃,老太太收款码放的儿子的,过了十来分钟老太太询问儿子收到款没,儿子说没有。

老太太顿时慌了,跑出去想找那个顾客,但哪里找得到,这时候的老太太崩溃大哭,菜场的人纷纷安慰老太太。

老太太又一次询问儿子收到款没,儿子依旧回复没收到,反转在于粮油店的一个伯伯过来拿起老太太得收款机按了语音回放,语音播报确认收到款。

正如这个伯伯所说,要么她儿子手机出了问题,要么儿子撒谎。

老太太听了这话很激动,说她儿子不会骗她。

第二天作者问老太太钱收到了吗,老太太说收到了。

故事到这里,答案很明显,老太太的儿子欺骗自己亲妈,还骗了两次。

她的第二次失态因为番薯粉丝。

11月初,番薯粉丝上市,老太太的摊位和另一位卖番薯粉丝的老先生距离仅5米左右。

老先生的番薯粉丝生意红火,于是老太太也进货卖番薯粉丝,价格还比对方便宜一点,哈哈,这不就是打价格战吗。

老先生被迫也跟着降价,谁让两个人的摊位离得不远,这是赤裸裸的竞争对手。

但是,价格一样,商品差不多的情况下,还是老先生的番薯粉丝卖得比老太太的好。

老太太为了拉动生意,继续降价,甚至在老先生摊位前有人时直接拉客。

一会儿说:“粉丝我也有,价格还便宜几块呢。”

一会儿说:“买吧买吧!都是些不识货的,看不出他的粉丝是假的啊!”

这也就算了,最匪夷所思的是,有一次老太太直接把自己的粉丝箱摆到老先生旁边紧紧挨着,这个行为惹怒了老先生。

“他瞪起眼睛,抬腿踢开了她的箱子,顺手推了她一把。”

老太太坐在地上开始哭诉,说自己是外地人,本地人欺负她……

老太太哭闹很久,无人在意,无人安慰她。

一开始看到粉丝事件时,团子在想老太太是降智了吗,前面看她很有头脑,怎么突然变得这么不讲道理。

转念一想,团子又觉得,有头脑是老太太,懂得变通是老太太,耍赖卖惨也是老太太。

正是不同特性构成了这样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

人真的很复杂,一个人身上可以表现出多种特质,可以同时存在。

老太太的故事结束时,团子不由得又想起前文提到的老太太儿子早年颇有家底,后来赌博输掉了家产。

虽然这个只是传言,没有证实过,但团子觉得有一定真实性。

因为结合前面老太太第一次崩溃的事情,儿子骗老太太说没有收到款,也许正是因为儿子赌博欠债,所以才欺骗老太太说没收到款。

而老太太70多岁,本该养老的年纪,还辛辛苦苦来菜市场摆摊,很难说是因为热爱,大概率是为了替儿子还债吧。

一切只是猜测,老太太的故事在第二次粉丝事件后结束,后面老太太过得怎么样,生意如何,作者没有继续写下去。

但团子喜欢作者写的这个菜市场老太太的故事,老太太聪明,敢想敢干,又有点无赖,但这正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这样的故事非常接地气。

这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老太太正是如此。

团子对老太太的故事感慨颇多,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上学时我妈也摆摊卖菜谋生,只不过我妈大多数是在路边摆摊。

我妈卖菜时,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来去批发市场进菜,然后在家那边一条热闹街道附近摆摊。

早上三四点点出门,晚上七八点才回来,真正的披星戴月。

现在年纪大了,我妈还在做点发传单的兼职。

所以,尽管团子和我妈观念差异大,我现在也几乎不和她吵架,主要是不忍心,她一辈子吃了很多苦,老了能忍让的就忍让。

当然,我有自己的原则,只要不触碰到底线的事情我可以尽可能的忍让,其他大事情我不可能听她的。

二,在菜市场捡钱&跑腿的阿瓜

新出场的人物:阿瓜。

看到作者介绍阿瓜时,虽然没有说阿瓜多少岁,但团子猜测阿瓜年龄应该不小,因为秋天到了阿瓜就换上中山装。

现在年轻一辈的人可能都不知道中山装是什么服饰,团子也是看年代文小说才知道的。

中山装流行于20世纪50-80年代,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没有穿中山装的,所以据此推断阿瓜至少是个中年人,应该有四五十岁,但也不会是老年人,因为后面提到他的一个工作是跑腿,七八十岁的老年人通常也没这个体力。

果不其然,看到这章结束,作者写了阿瓜的年龄是50多岁。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说回阿瓜的故事。

阿瓜的工作之一就是捡钱,每天来菜市场闷着头走路,看地上有没有钱,有就捡起来。

现在基本不太可能捡到钱,因为电子支付的普及,现金使用得少了。

2010年前后的时候,团子还在路边捡过钱,记不清是5毛还是1块。

而作者是从2006开始在菜市场摆摊,因此,阿瓜还能时不时捡到点钱也就不奇怪。

把捡钱作为职业,每天雷打不动都来菜市场捡钱,阿瓜挣得多吗?不多。

因为阿瓜从不捡100元面额的大钞,不是因为捡不到,有几次阿瓜看到了百元大钞,还把这捡钱机会告诉其他人。

菜市场的一些摊贩说他是笨蛋、傻。

捡钱挣不到太多钱,阿瓜还有个副业:跑腿。

菜市场的人一般凌晨就得去进货,不管卖肉还是卖菜的贩子,进完货就要开始早市营业,一个摊位通常只有一个人看守,没有时间买早饭。

肚子受不了的摊贩便让阿瓜跑腿买早饭。

跑腿费有多少呢?起初是一两毛,后面五毛或者再多点。

团子本来以为跑腿多少可以赚些,结果并没有。因为一次给一个人跑腿,还是给一堆人跑腿,都是五毛。

想想就知道,摊贩们为了省钱肯定是大家攒在一起跑一趟更划算。

小时候的阿瓜格外乖,听话,后来被医生诊断为先天愚型。

看了评论区的网友解释,阿瓜这种貌似属于唐氏儿。

团子特意去网上查了下,唐氏儿的特征之一是智力低下。

到此,我明白了阿瓜为什么只能以捡钱和跑腿为生了。

只能叹息一声命运不公。

与之相对的是,阿瓜有个弟弟,弟弟很聪明,学习成绩好,高考是全县文科状元。

阿瓜妈妈本来想的是让阿瓜对弟弟好点,长大了弟弟也能帮着照顾下阿瓜。

但是,事情的走向并不总是按照我们想象的那样。

聪明的弟弟考上大学后在省城安家落户,阿瓜父母一辈子积蓄都花在小儿子身上,临了,留在身边照料他们的却是这个智力低下的大儿子。

这里不评判小儿子是否孝顺,团子有些心疼阿瓜,家里的资源几乎都给了弟弟,他因为患病只能干点简单的活计。

但正如阿瓜父亲所说,小儿子一年回不来几次,每次回来待个几小时就走,老两口全靠阿瓜照顾。

“我们老了,图个什么?不就图身边有个随时随地叫得应的儿子吗?我的阿瓜,不比那些个干事业、会挣钱的儿子差!”

阿瓜的弟弟经常被镇上的人夸赞有出息,但再有出息也不过是面子上好看,真正照顾家里的还是阿瓜。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也幸好阿瓜爸妈没有嫌弃他。

只是,团子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阿瓜父母走了,又有谁来照顾阿瓜呢?

阿瓜真的是个很好的人,听话,孝顺父母,没有其他坏习惯。

2024年的今天,不知道阿瓜和那个卖菜的老奶奶过得还好吗?

三,一个人背350斤毛竹为生

开头就写老大爷视力不好,因为做过白内障手术,一米之外的人脸就看不清。

老大爷叫佟良贵,后面就称呼他名字吧。

佟良贵曾经以背毛竹为生,团子又了解了一个新的职业。

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佟良贵生活的村庄盛产毛竹,有竹子自然就有笋,村民们常常上山挖笋,品相好的毛笋直接拿到菜市场售卖,可以获得一些收入。

除此之外,像我们用的筷子、簸箕、背篓等用品也是用竹子为原料制作。

“卖毛竹则要全权交付给背毛竹的人。”

背毛竹是个辛苦活,有多辛苦呢?

砍毛竹用斧头砍,砍之前计算好地势和毛竹的倒向;砍完了还得运下山,山道并不都是平的,有些很陡,虽然可以借助工具让毛竹顺道滑下,这样就能省事不少,但这份活计依然有很大风险。

作者在书中写到,有一年毛竹从山上滑下来,竹梢冲向其中一个捆毛竹人的脑袋,巨大的冲击力导致那人当场丢了性命。

哎,怪不得以前背毛竹的人得总价的三分之二,这个活一不小心就有生命危险。

果然,没有无缘无故的高收入。

一捆毛竹350斤,先不说其他,这就不是一般人背得动的。

佟良贵估计也是生活所迫,才不得不从事这份工作。

这世上很少有人生来就力气大,只不过当生活的重担压下来时,“千斤”也得顶住。

如果只是吃苦耐劳,佟良贵这样的人在中国有很多,但村民们卖毛竹第一个想到他还因为佟良贵有良心。

那时候没有监控一说,毛竹砍下来卖掉,竹山主人也不清楚毛竹总重量,“给竹山主人折合多少钞票,全靠背竹人的觉悟”。

专业背毛竹的人不止佟良贵一个人,但村民们很信任佟良贵,团子想佟良贵有良心也是很大一个原因吧,不然,那么多人为什么单单选他呢?

背毛竹之外,佟良贵还有一些其他来钱的路子,比如卖锄头柄。

锄头柄用的是燕竹,一直和竹子打交道的佟良贵在选竹子上经验相当丰富,他知道怎么样的竹子质量好,选出来的竹子自然很好。

佟良贵有个搭档叫阿牛,阿牛这个人干活是把好手,除了爱喝点酒的小毛病。

阿牛得了胃癌,没多久去世,此后佟良贵一直照看着阿牛妻子和孩子。

阿牛妻子有精神病,两个孩子未成年,还在上学,幸好孩子是正常的。

其实,没有人要求佟良贵必须照顾阿牛的妻子和孩子,认真来说,阿牛算是佟良贵的工作伙伴,最多算是朋友,但佟良贵自己担下了照顾阿牛妻子和孩子的责任。

不久之后,阿牛妻子滑下水库淹死,家中只剩两个孩子。

佟良贵把两个孩子接到自己家中生活,佟良贵家中也不富裕,他自己还有两个女儿也在上学,现在家里有四个孩子要养,压力很大。

不得不说,佟良贵有个好妻子,换做一般人,家里接两个非亲非故的孩子来养着,不得吵翻天。

佟良贵的妻子对这两个孩子很好,“一日三餐,四时衣衫,书本学费。手头虽不宽裕,也未曾委屈到孩子们。”

这夫妻两口子都是善良人。

幸运的是,两孩子也懂得感恩,和佟良贵的两个女儿和睦相处,各种力气活也都抢在女孩前面干。

两孩子读完初中后就没有继续读书,不是佟良贵不让他们继续读,是他们心疼佟良贵太辛苦,不想继续读下去,想学点手艺,让家里日子更好过点。

学成手艺后,这两孩子赚来的钱都交给佟良贵妻子。

团子非常喜欢佟良贵这个故事,他的善意得到了回报。

可能是网上看过农夫与蛇的故事,像佟良贵这样心善的人如今不多见。

他本没有义务照顾这两孩子以及他们的妈妈,但他还是这么做了,我想他选择帮助孩子时也没想过回不回报吧,估计只是遵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幸好,好人有好报,俩孩子不是他亲生的,却知恩图报,对他们一家人都很好。

他们一家人相处得很好。

两孩子分别喜欢上了佟良贵的两个女儿,还都结婚了。

佟良贵真的很好,“既然两孩子情投意合,做父母的有什么理由不应允呢?”

阿牛的忌日到了,佟良贵还会去给他扫墓。

这个故事的结局很好,阿牛的儿子和佟良贵的女儿结婚,故事的结局皆大欢喜。

希望从此以后,佟良贵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永远幸福美满下去。

不管怎样,这个故事里好人得到了好报。

未完待续,昨天通宵不睡看这本书也才看了10%。其实书一点不长,总共11万字,但这是团子今年看得最认真的与本书,因为作者写的菜市场中遇到的各种人的故事很真实,尤其是
佟良贵这个故事团子超爱。

团子现在的习惯是一边看书,一边写笔记
。因为我的记性不太好,很多想法都是一瞬间的,我必须马上写下来,不然
过一会就说不准忘记。

争取这周内看完这本书,更新完剩下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