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菏泽市一名为“郭有才”的主播走红网络,有短视频称一位名为“于一凡”的女性自称北京大学招生老师,可以给“郭有才”到北大重回校园学习的机会。记者联系北大党委宣传部了解情况,北大已进行核查,“于一凡”不是该校教职工,更不是“招生老师”,北大没有联系过“郭有才”。
十年烧烤无人问,一首诺言天下知。细心的网友都会发现,从于文亮到闻会军,从黄老师到开封王婆,几乎每隔一段时间,短视频平台都会打造出一个超级草根网红,让万千网友为之疯狂。这一回,轮到了山东小伙郭有才。5月10日到5月19日短短不到十天时间,他在某平台的的粉丝量就从不到20万,暴涨至1000万,他也从一个普普通通的烧烤摊主,摇身一变成为举国皆知的热门人物,以一己之力带火了一座城市,引来各方的膜拜。
流量在哪里,聚光灯就照向哪里,人群就涌向哪里。郭有才爆火之后,无论是他之前唱火《诺言》的菏泽南站,还是后来他转战到其他地方,只要有郭有才的出现,都有大量的网红和自媒体蜂拥而至,在现场各展才艺,梦想着成为下一个郭有才,场面既混乱又有些滑稽。有媒体称之为“群魔乱舞”。其实这些跟风者和模仿者,与郭有才并无本质区别,如果郭有才的成功值得推崇,那么他们也不应该被苛责,我们不能因为他们还没有成功,就轻视他们的努力,这同样是一种狭隘的唯结果论。
当然需要警惕的是那些借助郭有才的流量散布谣言的人。谣言可大可小,以郭有才今日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有关他的谣言所能产生的社会负面效应不可小觑。假冒北大招生老师,声明要给郭有才重回校园学习的机会,让无数网友悲叹“北大也想蹭一把网红的流量”“只要当网红,北大清华随便上”,真正指向的却是高校招生工作的公信力,以及社会整体价值观的扭曲。
这个谣言本身自然是非常拙劣的。大学招生有固定流程,郭有才成名不过几天时间,北大就是再有流量焦虑,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这样的决定。更何况,以世俗的功利标准来看,郭有才的成功已经碾压了绝大多数北大学生,他甚至是北大学生羡慕的对象,就算北大有些意愿,他本人也未必想要这么一纸标签。
谣言折射出的,其实是世道人心,更准确地说,就是一种社会心态。人们之所以对流量又爱又恨,就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对网红、对流量过度放大。“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哪怕是与网红沾上一点关系,也能多少分到一点流量红利。镜头随口说一句“给郭有才到北大重回校园学习的机会”,便能瞬间引来媒体和大众的关注,某种意义上说不能不说一种另类的“成功”。
另一个问题在于,如此拙劣的谣言能得到大量传播,说明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这其实是对“赢者通吃”的担忧。郭有才爆火之后,沉寂多年的菏泽南站人山人海,当地政府几天时间修好一条路,三大运营商直接将应急通信车开赴现场,每天几十保安维持秩序,甚至动用了特警,郭有才本人也被聘为荷泽文旅推荐官,可谓万般宠爱集于一身。不夸张地说,郭有才现在是有求必有应,只要他开口,恐怕很少有他满足不了的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大向郭有才抛出橄榄枝未必是完全没有逻辑的。
大众喜欢看草根逆袭、一夜成名的故事,但也要认识到,郭有才的成功其实并不能广泛复制。他的成功,固然离不开他本人多年的坚持和努力,但与平台的策划、地方文旅部门的宣传诉求,同样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对于”郭有才热“,要保持适度理性,不能过度吹捧和无限拔高,以防画风走偏。事实上,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开始反思,“网红现象”究竟会给青少年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引导,我以为,这样的反思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