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今山东菏泽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
那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在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
后黄巢带领起义军杀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
64岁那年,黄巢败死狼虎谷。
下面复习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原文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首诗的大意是:
等到秋天九月九日重阳节来临的时候,也是家家户户登高赏菊的节日。
到那时,菊花盛开,其它各种花就该凋零枯萎了。
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香气浓郁,直冲云天,弥漫在整个长安城。
满城均沐浴在菊花的芳香中,遍地都是金黄色铠甲般的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记载,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
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
科场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
考试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抱负,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巢这首《不第后赋菊》是一首咏物诗,是一首关于九月的诗,是一首歌颂菊花的诗,是一首充满英雄气概的诗。
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借咏菊以言志,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个人志向和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反抗一切腐败没落势力的大无畏精神,表达了一种勇于牺牲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和热血青年。
学习这首诗,有必要介绍一下黄巢起义的情况。
黄巢出身于一个贩卖食盐谋取暴利的富有家庭,黄巢自小立志要进入官场,可惜却屡次遭到落榜。
公元875年,王仙芝起兵造反,黄巢开始响应王仙芝,成为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发起人之一,在王仙芝死后,黄巢在义军的拥护下称王,自号“冲天大将军”,成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并建立了大齐政权,是历史上相当了不起的人物。
从一介书生到农民起义的领袖再到杀人狂魔,真是一言难尽。
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的末年,最终导致唐朝灭亡,并进入五代十国的阶段,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力。
菊花乃苦寒之花,是盛开在九月的美丽花朵,一向被誉为“梅兰竹菊”之一的君子花,是有强烈生命力的花朵,具有坚韧耐寒、香气袭人的特质,既有不计个人得失的牺牲精神,又有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黄巢这首《不第后赋菊》,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笔势刚劲,格调雄迈,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英雄形象,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语调豪爽,气势凌厉,处处透着英雄豪迈气质,对后世许多有志之士的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