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故及其出处

典故:1、公车上书,2、百日维新。

出处与参资:古诗文网《梁启超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启超像

二、天才神童,12岁秀才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广州府新会人。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近代爱国图强的杰出人物。

梁启超出身乡绅之家,天才的神童,4岁由祖父启蒙,6岁学完五经,8岁下笔千言,12岁考中秀才,补博士弟子。

13岁,进学海堂学汉学,精研考据,潜心治学,兴趣极浓,进步很快。可在深入学习过程中,他对这种形式僵死、内容枯燥的应试之学,也渐感迂腐无味、不切时用,萌生了“弃括帖之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童梁启超

三、17岁中举,投入康门,励志维新

光绪15年〔1889年〕,梁启超17岁,应广东乡试中举,名列第8。主考官李瑞棻是内阁学士,认为他“熔经铸史”的文笔,几近“饱学宿儒”,非常赏识他,当即以小妹李惠仙相许,“自是,颇纳启超议,娓娓道东西邦制度”。

光绪16年,他赴京会试落第,回来时路过上海,看到上海制造局翻译的西方书籍、编纂的《瀛环志略》,眼界大开,开始对西方政治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年秋,结识康有为,非常钦佩他。其时,康氏只是秀才,4年后才中举,但年长16岁,又曾以布衣上书,要求变法,名声很大,梁启超“一见大服,遂执业为子弟”。

光绪17年,他请康有为到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讲中外之故、救中国之法”,宣传变法维新。他感到很新奇,全盘接受了康氏的变法思想,还帮助康氏编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俩书,成为康氏的高足和助手。

这是他一生的重要转折。从此,他抛弃旧学,投入康门,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作中的梁启超

四、公车上书,办《万国公报》

光绪21年春,梁启超和康有为在北京,等待会试发榜时,《马关条约》中丧权辱国的消息传入国内,京城哗然,群情愤慨,台湾学子更是痛哭流涕。

梁启超与康有为谋划后,接受康氏之令,在等待发榜的举人中,“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联络人员、组织会议、起草文件、誊录奏书、招揽签名,准备“上折拒和议”。

四月八日,康有为和梁俩同俩,带领着全国18省1200多举人,以及数千京都市民,集体向朝廷请愿,联名上万言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等主张,并要求变法维新。这是—场大规模的群众政治运动,标志着我国近代维新派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就是“公车上书”历史事件。

6月,康有为成立强学书局、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梁启超为主要撰稿人。他热情投入,勤奋写作,“日日执笔,为一数百字之短文”,宣传西学,鼓吹变法。他的出众能力、过人才华,得到世人的认知,已从人微言轻的小青年,一跃而为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了。

第二年,黄遵宪、汪康年在上海办《时务报》,聘请梁启超主持笔政。主笔期间,他以通畅的语言、新颖的文笔,写出《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等一系列文章,系统宣扬维新理论,鼓吹中国要强盛,必须先变法,他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他还介绍西学,宣扬民权,鼓吹君主立宪。他把犀利政见、如火热情付之笔端,“一纸风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民志气大伸,新文风大盛,《时务报》销量爆涨,梁启超名声日重。

光绪23年,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邀,梁启超担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由办报改而教学,宣传维新思想,培养维新人才。

五、百日维新,办京西大学堂译书局

光绪21年,梁启超的会考试卷,语言明快、笔力雄健,得到副主考李文田的赏识,准备录取他,却被主考官徐桐阻止了。当时,康有为的新学著作已经传开,引起旧派官员的不满,徐主考看了梁启超的试卷,误认为是康有为的,坚决不同意录取。李副主考情不能已,挥笔在梁卷上题了句诗:“还君明珠双泪垂”,表达赏识与无奈。就这样,梁启超表达明快,却阴差阳错而落榜,而徐主考一心压制、拒不录取的康有为,却高中二甲第2名,登科入仕,做了京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光绪与康梁合影

光绪24年6月16日,光绪升康有为任总理衙门章京,筹办变法。6月21日,光绪颁布诏书《明定国是》,正式开启戊戌变法。这时,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推行变法革新主张,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文化教育上向西方学习,以拯救危局、提升国力,改变落后挨打的现状。

7月3日,光绪召见梁启超,命进呈《变法通议》,大加赞赏,授六品官衔,令办理京西大学堂译书局。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历时百日的维新失败,梁启超流亡日本。初到之时,他与孙中山革命党人接近,并试图联合立会,后因康有为严厉反对,才告作罢,而继续追随康氏,坚持改良立场。

这年底,他在横滨创办《清议报》,鼓吹“斥后保皇”,宣扬“光绪圣德”,为改良运旗呐喊。

六、以“新民”之说,鼓吹立宪政治

光绪28年,梁启超在横滨又办《新民丛报》,继续宣传改良主张,不过迫于大势,他已放弃“保皇”口号,代之以“新民”之说,鼓吹“君主立宪”制。

光绪32年,清廷宣布“预备仿作宪政”, 他在日本成立“政闻社”,拥护清廷,宣传立宪政治。

宣统3年〔1911年〕,袁世凯组成“责任内阁”,遥任梁启超为法部次长。他未回国就任,但自视甚高,认为只要他与袁氏联合,“分途赴功,交相为用”,社会就会出现转机。

七、民初,从拥袁到反袁,从护国到拥段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清帝退位,袁世凯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年底,梁启超从日本回国,结束14年的流亡生活。第二年,袁世凯任命熊希龄为内阁总理,梁启超担任司法总长。这时,他鼓吹集权政治,为袁氏服务。民国3年,袁世凯解散内阁,建立独裁政权,改任梁启超为币制局总裁,又改任政治顾问,他都不感兴趣,而推辞未就。这期间,他既反对袁氏的独裁统治,又寄希望于他,同他一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民国4年,袁世凯接受卖国的“廿一条”,又企图复辟帝制,梁启超终于看清袁氏的反动面目,写出《异哉,所谓国体问题》,猛烈抨击帝制。袁氏闻讯,立即派长子袁克定当说客,以20万银元作润笔费,要买断这篇文稿的版权,不予发表,可是他毫不动心,竟然冒着丢脑袋的危险,当面怒斥道:“袁世凯太看不起人了,以为什么人都是拿臭铜钱买得来!”公开宣布与之决裂。此文发表后,风传天下,影响极大。

12月,袁世凯复辟帝制,梁启超立即参加护国运动,支持蔡锷护国军讨袁,又加入南方护国运动军务院,任抚军兼政务委员长,多次发布文告,讨伐袁世凯。

民国5年6月,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陷入派系之争,他支段启瑞任国务总理,建议陆荣廷撤消了南方的军务院,实现南北合作,让段启瑞轻易统一了全国。

民国6年3月,在总统与总理的“府院之争”中,他支持段启瑞借助张勋辫子军赶走黎元洪,再反对张勋复辟,从而让段启瑞以“再造共和”为资本,重新掌握了北洋政府,而他也因拥段有功,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这时,他志得意满,代表北洋政府,与日签订两笔借款协议,损害了民族利益。

民国6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段启瑞倒台,梁启超辞职。从此,他结束从政,转而致力于教育和学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启超全集(全二十集)

八、淡出政治,倡导新文化运动

民国7年底,梁启超赴欧考察,回来之后,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鼓吹光大传统文化,主张用东方“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倡导新文化运动,积极参加“诗界革命”和“小说革命”,发明时务新文体,开创酣畅策士风,语言简洁,语气急促,“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催人上进,鼓舞人心,有力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民国11年,梁启超进清华,为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他提倡德育体三育并进,勉励学子树立“完整人格”,他讲课酣畅淋漓,座无虚席,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被誉为“报界先驱、行走的百科全书”。

民国14年,任中华图书馆协会董事部长,后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长。他藏书甚丰,有书44470余册,2830余种,现藏北京图书馆“梁启超纪念室”。

民国18年〔1929年〕,一代文化名人,溘然病逝,终年57岁。

他有作品1400余万言,即参政36年之业余,每年还写39万言,写作勤勉,著述宏富,后人编成148卷《饮冰室合集》。

他有5子4女,言传身教,立学幼年,创造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精英”的家庭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启超子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精英

九、一生多变善变,全是为了爱国

梁启超一生多变,终生追赶时势。

维新运动期间,他投入康门,鼓吹维新,主张变法,宣传西学;变法失败后,继续跟随康氏,鼓吹改革,并“斥后保皇”;在与革命党论战时,鼓吹君主立宪,提倡“开明专制”;民国初年,他毅然拥护共和,从拥袁到反袁,从护国到拥段,最后,倡导新文化、支持“五四”运动,一变再变,多变而又善变,甚至不惜与恩师决裂,全力拥护共和,他说“吾不能与吾师共为国家罪人”。

因此,梁启超一生进取,勤奋不已,从师执业、办报著书、教书育人、做官辅政,乃至流亡,都致力于中国的社会改造。为了爱国图强,他几乎付出了全部心血。

当代伟人毛泽东说:他是“当时最有号召力的政论家。”学者胡适说:少年时读了梁启超的文学就像受到电击。斯人已逝百年,却从未淡出人们的视野,每当我们读到梁启超时,都能感受到他的冲击力,而受到启迪。他是影响我国近代历史进程的文化大师之一。陈存选2024、05、1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启超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