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说最后谁胜谁负,结果难料,如果按逻辑分析的话,曹爽赢不了。

当燕王朱棣以800士兵起兵反抗朝廷时,面对朝廷的数十万大军,有多少人会想到朱棣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决定谁胜谁负不仅仅靠实力,而是各种因素的叠加。

一、双方实力对比

司马懿控制了京城与太后,他自带的有三千死士,也就是私兵,然后控制了城中的禁军,司马懿的总兵力不过万余人。

曹爽手上有皇帝曹芳、大司农桓范、大将军司马鲁芝,去高平陵祭祀时,只带了少量禁军,后来曹爽征发了附近的屯田兵数千人以自守。

司马懿控制京城时,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曹爽部将严世准备用弩箭来射司马懿,但被孙谦阻止,三次想射,三次被阻止。

除此之外,基本上没有人抵抗,这说明曹爽要么把亲信全带走了,要么留在京城的人没有曹爽的死党,曹爽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但是,曹爽是大将军,总揽全国兵权,可以用大将军印信和皇帝的诏书来调动军队,而且是货真价实的。

桓范是大司农,掌控全国物资调配,包括调动粮草。

如果曹爽真的听从桓范的话,从实力上来看,司马懿是处于绝对的下风

司马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司马懿手中只有万余军队和一座京城,曹爽可以调动全国所有的军队,但曹爽一定就能赢吗?

这也未必。

当司马懿与曹爽的矛盾公开化后,全国各地的军队调动其实都是未知数,大多数人会看热闹,或者保持中立,等曹爽与司马懿决出胜负之后,再表忠心,这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就算曹爽能调动军队,他身边有能打仗的将领吗?

一个也没有。

曹爽掌权的时候,为了获取军功,发动了征蜀之战,也就是兴势之战,曹爽与夏侯玄率领10余万大军攻打蜀汉,结果被蜀汉镇北大将军王平打得几乎全军覆没。

要不是魏军及时退兵,曹爽在公元244年就可能战死沙场或者被蜀汉俘虏。

反观司马懿,其军事指挥能力一流,8天平定孟达之乱,数次阴挡诸葛亮北伐,熬死了诸葛亮,10个月平定辽东公孙渊政权。

以司马懿的军事能力,10个曹爽也不是对手,打起仗来,司马懿会怕曹爽吗?

哪怕曹爽到许昌用以皇帝命令征召天下军队,就一定能打败司马懿吗?我看未必吧。

很多时候,不是兵多就一定会打胜仗的,而是要看你会不会打仗,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比比皆是。

曹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就认定了他一定会胜利,司马懿这个人城府极深,他要么不发动,一发动就是必杀之技。

《晋书 宣帝纪》:大司农桓范出赴爽,蒋济言于帝曰:“智囊往矣。”帝曰:“爽与范内疏而智不及,驽马恋短(栈)豆,必不能用也。”

当大司马桓范逃出京城投靠曹爽时,蒋济对司马懿说:智囊走了。

司马懿说:曹爽对桓范内在疏远,而他的智商也不及,就像驽马恋栈豆一样,一定不能采用桓范的计策。

司马懿的话表明,他看透了曹爽这个人,他从247年开始装病,一直就在等机会,一直等到249年,这是司马懿一生唯一的机会,此时的司马懿都已经70岁了。

二、政治形势对比

从双方的政治形势来看,曹爽也占了优势,因为他手中有皇帝曹芳,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有着绝对的号召力。

司马懿手中只有太后和京城洛阳,太后的号召力必定不如皇帝,这是司马懿政治上的劣势,但并不代表司马懿就会输。

曹爽掌权的时候,对于自己的亲信,就肆意宠信,对于非亲信,就一味排斥,已经在朝堂之上引发了公愤,大多数朝臣是敢怒不敢言而已。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大多数朝臣其实是站在司马懿这一边的。

比如太尉蒋济,被曹爽剥夺了兵权,司马懿政变时,蒋济是核心人物,是重要参与者,后来直接写信劝降曹爽。

高平陵事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比如司徒高柔,在司马懿发动政变时,被司马懿任命为代理大将军,直接接管曹爽的职权。

太仆王观,被司马懿任命为中领军,接管曹羲的禁军。

侍中许允、尚书陈泰、殿中校尉尹大目、司隶校尉卢毓等人都支持司马懿。

蒋济、高柔、王观是曹魏四朝元老,从曹操时代开始,就在朝为官了,有能力又有谋略。

陈泰是曹魏开国功臣陈群之子,出自颍川陈氏,九品中正制出自陈群之手。

卢毓是名臣卢植之子,卢毓出仕是名臣崔琰举荐的。

可以说,支持司马懿的朝臣要么是出身名门大族,要么是朝中重臣,要么是名臣之后,有能力又有威望。

这些人为什么会支持司马懿呢?

就是因为曹爽专权,再加上曹爽要能力没能力,要品德没品德,仅仅因为是曹真之子而得到重用,曹爽专权时又大力排斥亲信之外的人。

再看看曹爽的亲信是什么人?

有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人。

这些人在曹叡时代都是不受重用的人,原因是浮夸,也就是眼高手低,善于清淡,无实际才能。

何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晏是大将军何进的孙子,又是曹操的养子,还是曹操的女婿,他好色又无才能,被曹爽起用并视为亲信,何晏排斥异己,大肆揽财,这样的人能有什么作为呢?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四·魏纪六·烈祖明皇帝下》:爽徙吏部尚书卢毓为仆射,而以何晏代之,以邓飏、丁谧为尚书,毕轨为司隶校尉。晏等依势用事,附会者升进,违忤者罢退,内外望风,莫敢忤旨。黄门侍郎傅嘏谓爽弟羲曰:“何平叔外静而内躁,銛巧好利,不念务本,吾恐必先惑子兄弟,仁人将远而朝政废矣!”晏等遂与嘏不平,因微事免嘏官。

曹爽罢免了卢毓吏部尚书的官职,改任仆射,以何晏为吏部尚书,负责选拔人才,何晏把这当成了揽财的工具,凡是附会他的人,就会得到升迁,凡是忤逆他的人都会被罢免。

黄门侍郎傅嘏对曹爽的弟弟曹羲说,何晏内心险恶,贪图私利,一定会迷惑你们兄弟,到时候仕人贤士就会远离你们,朝政也会日渐衰败。

曹爽知道后,罢免了傅嘏,又任免他为荥阳太守,但傅嘏不去。

丁谧、邓飏、毕轨、李胜等人都跟何晏一个德性,要才能没才能,揽财打击异己都是无师自通。

从双方人才的对比来看,曹爽手下一群没有大才的亲信,而司马懿手上一群有才能、有地位的聪明人,曹爽集团无论是谋略、军事、政治、能力各方面都不如司马懿集团。

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不是实力强,人多就能赢的,靠的是智谋。

曹爽打仗不行,谋略不行,手下的人才也不行,他怎么跟司马懿斗争,哪怕他掌控了全国的兵权又如何?

曹爽要是真有能力,司马懿他就不敢发动政变。

司马懿城府极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可能的局势发展

有人认为司马懿的年龄大了,曹爽还年轻,如果两人真的对抗上了,司马懿突然死了,他的集团肯定会失败。

司马懿死于251年,离高平陵政变过去2年。

司马懿的确比较老了,但你忘记了,他有两个很有能力的儿子,一个是司马师,一个是司马昭。

哪怕司马懿在与曹爽的对抗中去世了,他的儿子司马师接班,继续与曹爽对抗,曹爽照样不是司马师的对手。

别说司马师了,就是司马昭出马,曹爽也敌不过。

《晋书 景帝纪》: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前,把计划告诉了司马师与司马昭,司马昭担心得整个晚上睡不着,但司马师却像没事人一样安然入睡。

第二天早上,司马师亲自率军屯兵司马门,控制京城,司马懿听说后感叹道:我的这个儿子,竟然这么厉害。

再看曹爽是什么表现。

《三国志 魏书九》:范南见爽,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徵四方以自辅。爽疑,羲又无言。范自谓羲曰:“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於今日卿等门户倒矣!”俱不言。范又谓羲曰:“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羲兄弟默然不从,中夜至五鼓,爽乃投刀于地,谓诸从驾群臣曰:“我度太傅意,亦不过欲令我兄弟向己也。我独有以不合于远近耳!”

桓范见到曹爽,劝曹爽兄弟挟制皇帝到许昌,以皇帝名义号召全国勤王,曹爽犹豫不决,曹爽的弟弟曹羲不说话。

桓范又对曹羲说:真不知道你读书是干什么用的!在今天的形势下,象你们这样门第的人想要求得贫贱平安的日子还可能吗?普通人劫持了一个人质,尚且想以此为要挟活命,何况你们与天子在一起,挟天子以令天下,谁敢不从。

但曹爽兄弟默默不作声,桓范又对曹爽说:你的中领军别营近在城南,洛阳典农的治所也在城外,你可随意召唤调遣他们。如今到许昌去,不过两天两夜的路程,许昌的武器库,也足以武装军队,我们所忧虑的当是粮食问题,但大司农的印章在我身上,可以签发征调。

但是曹爽兄弟还是不说话,从初夜一直坐到五更,最后,曹爽把刀往地方一扔,说道:即使投降,我仍然不伯为一个富贵人家!

桓范悲痛地哭泣道:曹子丹这样有才能的人,却生下你们这群猪狗不如的兄弟!没想到今日受你们的连累要灭族了。

曹爽连最基本的政治斗争失败的结果都想不到,还会想到与司马懿进行长期的政治与军事斗争吗?

曹爽兄弟这个水平就是个无能之辈,这样的人怎么跟司马懿斗争?

无论哪一方面,曹爽都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甚至怀疑司马懿装病故意让曹爽专权,引发朝臣对曹爽的不满,然后司马懿再暗中联合这些朝臣,一起扳倒曹爽,最后司马懿把所有朝臣全部都欺骗了,连指着洛水发誓都是谎言,族灭了曹爽及同党三族数千人,这种事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出来的。

反观曹爽,一直被司马懿玩弄于股掌之间,他俩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曹爽跟司马懿斗,根本没有赢的可能。

桓范的话只对有才能的人起作用,他说的话没有错,挟制皇帝到许昌确实可以对抗司马懿,但曹爽有那个能力吗?

说到底,还是桓范眼光不行,明明曹爽兄弟能力平庸,无才能,还要冒着生命危险来跟随,结果把自己的三族都赔进去了,如果桓范就待在城中观察形势,啥事都没有。

曹爽集团最有才能的桓范都不行,至于其他人,能力就更差了,根本无法对抗司马懿,即使听了桓范的话,到头来还是要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