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进行关注,可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文章推送,建立深度阅读关系!

盾构机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是融众多尖端技术于一身的高端隧道掘进装备,全身由超过三万个零部件组成,是现代工业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地铁、城市管网、铁路建设等工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这一工程建设利器,曾经却令工程人员又爱又恨,因为有了它,隧道的掘进效率呈几何倍数增长,但是引进和维护这样一台巨无霸的费用也高得惊人,几乎到了不能承受之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盾构机起源于英国,19世纪初,一个名叫布鲁诺尔的英国人发明了盾构机的原型,并获得了专利,此后,世界各国不断对其进行技术升级和改进。然而,直至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盾构机技术还处于萌芽阶段,面对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需求,我们不得不以高昂的代价从国外引进盾构机。

1997年,为了尽快打通秦岭隧道,给西康铁路建设提速,我国以7.6亿元的天价从德国引进了两台盾构机。要知道,1998年香港爱国商人徐增平从乌克兰手中买下瓦良格号航母也才花了一个亿,这一台盾构机相当于卖了4艘瓦良格的价钱,可见当时的老外宰起人来真是丝毫不心慈手软。而这还不包括售后服务费用,德国工程师来华做售后不仅要报销往返机票,还得好吃好喝伺候着,并且上班按小时计费,每小时高达600-800欧元,从他们踏出家门的那一刻就开始计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2006年之前,我国投入上百亿从国外引进了130多台盾构机,却始终没有从外国人那里取得“真经”,依然受制于人。高昂的引进成本、繁琐的维护流程以及外国技术的垄断,使我们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坐卧难安,于是,我们决定走自主研发的道路,打破外国的垄断。

2002年,国家高技术研究“863”计划首次将盾构机关键技术研究纳入其中,拉开了国家层面自主研发盾构机的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年8月,中铁隧道集团在河南新乡建成以盾构研发、组装调试、制造维修为主的盾构产业化基地,这就是中铁装备的前身。2008年4月,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盾构机“中国中铁1号”在新乡下线,填补了我国在复合盾构制造领域的空白。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中国盾构机的性能日益优越,全球首台永磁电机驱动盾构机、全球首台马蹄形盾构机、全球首台斜井双模式TBM、世界最大矩形盾构机等世界领先技术都出自我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价格则如破竹之势一路下滑,从最初的数亿元,到后来的五千多万,再到现在的两千多万,中国盾构机的售价已经降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白菜价”。这一转变,不仅极大地降低了中国基建工程的成本,更使中国盾构机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

如今,中国盾构机已经占据了国际市场的三分之二份额,迫使欧美国家不得不将盾构机的价格降低近40%,回归到了合理水平。这一转变,不仅是中国盾构机技术的胜利,更是中国制造业的骄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前,我国盾构机市场呈现出以“两铁”占主导地位的双寡头局面。据有关数据表明,2023年中铁工业和铁建重工大幅领先于国内其他厂商,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39.4%和33.8%。其中,中铁工业盾构机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约为25%,而海外主要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则为55%。

2019年8月,中国盾构机首次返销欧洲,出口丹麦,这标志着中国盾构机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