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朝堂之上,争权夺利的斗争跌宕起伏,尔虞我诈,屡见不鲜。作为皇室骨肉,本应手足相亲,才能体现王者家风。但明初的朱高煦,却因其狂妄自大、老谋不良的性格,最终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令人扼腕叹息。

朱高煦为人狠毒,这与他自小丧母,缺乏母爱有关。他跋扈专横,引起朱元璋的反感。然而在靖难之役中,他屡建奇功,挽救了燕王朱棣的性命。

故朱棣即位后,破例提拔他为汉王。谁知朱高煦不知好歹,为达夺嫡之目的,屡谋不轨,终被识破,沦为阶下囚。明宣宗再三宽恕他,他仍然我行我素,最终落得身死族灭的悲惨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命二运三反叛,朱高煦由宠入罪

朱高煦,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长子,生来便是皇帝的孙子,身份尊贵,本该一生风华正茂,荣华富贵。然而,他狂傲跋扈、凶残嗜血的个性,最终使他走上反叛之路,被亲人所唾弃,落得被活活烹煮至死的下场。他的一生充满戏剧性的反转,由宠入罪,实在叹为观止。

朱高煦生性狠毒,这或许与他自小便失去母爱有关。他的生母韩氏,在他幼年时便去世,朱高煦由祖母马氏抚养长大。马氏溺爱他,让他养成任性放纵的恶习。朱高煦性格暴烈,言行轻佻猖狂,喜欢欺负弱小,甚至堂兄弟晋王世子朱济熺、周王世子朱有燉也受不了他,只敢远远避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祖朱元璋看在眼里,对朱高煦很是头疼。他曾数次严厉责备朱高煦,想让他改过自新,但朱高煦不仅毫无悔改之心,还更加目无法纪,在返程北平的路上,看谁不顺眼就杀谁,为非作歹。朱元璋对此已经无计可施,只能叹息自己竟培养了这样一个祸胎。

然而命运弄人,造反夺位的燕王朱棣,为了防备朱高煦在自己出征时乱作妖,将他带在身边,参与了靖难之役。一时间,朱高煦如鱼得水,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甚至两次救了朱棣的性命。靖难之役取得胜利后,朱棣非常欣赏朱高煦的武勇,对他另眼相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朱棣登基为帝,取代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后,他破例封朱高煦为汉王,赐予云南等地为藩王,权势一时无两。朱高煦也得意忘形起来,觉得自己必将接班皇位。哪知世子朱高炽更得朱棣欢心,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时,朱高煦震惊又愤怒,认为这是父亲的背叛。

从此,朱高煦心生,多次谋反。先被贬云南,后被遣青州。明成祖驾崩后,他更是两次谋夺皇位,都以失败告终。明宣宗一次次宽恕他,他仍我行我素,最终被烹杀。朱高煦就这样从一个宠爱的皇孙,沦落到被亲人所不容,身败名裂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遭亲人唾弃,朱高煦性格狠毒难改

朱高煦之所以遭到亲人的唾弃,与他狠毒不仁的性格有直接关系。

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曾在建文年间,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前来慰问,劝他改过自新,他不但毫不理会,还故意气走舅舅,盗取其宝马而去。他沿途还滥杀无辜,只因为那些人不入他的法眼。

在明成祖朱棣询问群臣太子人选时,朱高煦更是恃宠而骄,当着众臣面前挑拨离间,诋毁兄长朱高炽,意在陷害太子。结果引火烧身,反被朱棣痛斥,这成为朱棣厌恶他的导火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宣宗继位后,见朱高煦再次谋反,特意手写亲笔信劝说他三思。可朱高煦不仅无悟性,还大肆侮辱御使侯泰,说自己的哥哥“用金帛引诱、糊弄我”,显然他把兄长的好意当做软弱来蔑视。

即便在兵败被俘的时刻,朱高煦还故意绊倒前来探视他的宣宗,以示对皇帝的不屑。此举无疑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使宣宗对他彻底绝望,下令将他烹杀。

朱高煦固执傲慢,乖张跋扈的个性,注定让他在权力斗争中处处碰壁。即便作恶多端,他也毫无悔改之心,最终沦落到被亲人烹煮致死的悲惨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功立业,朱高煦屡次救父建奇功

尽管朱高煦品行恶劣,但在靖难之役中,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多次救父朱棣于危难之中。

建文四年,朱棣在白沟河之战中大败,丢弃了军印盔甲,仅率少数骑兵突围。正当他命悬一线之时,朱高煦挺身而出,率领亲兵杀入重围,救出了朱棣。

同年十月,朱棣再次在蒲阳受挫,陷入重围。他身先士卒冲锋,意图突围,却为敌军所伤。危急时刻,朱高煦又率领数百骑兵及时赶到,救出了濒临坠马的朱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棣非常感激儿子的英勇善战,这样两次救命之恩,让他看朱高煦的眼光发生了180度大转变。建文帝败亡后,朱棣即位为帝,他破例封朱高煦为汉王,远超其兄朱高炽的。

若非朱高煦建立的军功,朱棣也不会如此看重他。正是因为这层父子战场之情,朱棣对朱高煦一再容忍,即便他已经谋反,也只是软禁过他,到后来干脆将他贬为庶人,可见朱棣还是存有一份怜悯之心。

而朱高煦却没能体会亲情的可贵,反而将这份宽容视为软弱,导致他最终走上绝路。儿子的功劳换不来父亲的宠信,朱高煦心中只有怨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思而行,朱高煦弟恩化怨仇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兄弟之间自当相互扶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但是朱高煦不仅忘恩负义,还把兄弟和睦变成暗流涌动的弟弟争斗。

太子朱高炽对朱高煦一向宽厚,建文时期,朱高煦被囚,太子数次向明成祖求情,才保住朱高煦的性命。太子即位后,也未与朱高煦置气,反而提拔他俸禄,优待他的儿子,无微不至地关心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使在朱高煦先后两次谋反后,明宣宗也手书亲笔信,极力劝导他回头是岸。宣宗甚至向他开出条件,只要交出谋反之徒,就可饶恕他的罪过。可朱高煦不思悔改,视兄长的好意为弱点。

最终,明宣宗对朱高煦的容忍达到了极限。朱高煦强拉皇亲国戚一同赴死的失德,已构成对皇权的严重威胁。宣宗只得痛下决心,令朱高煦伏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高煦之死,与其说是朱瞻基的无情,不如说是他自己一步步背离亲情挖掘的深渊。他的反叛之心注定难逃一死,错失的不仅是权力,更是手足的情谊。

人若对不起自己的骨肉,又何谈容乃大者。朱高煦最终只剩怨恨,却换不来哪怕一点怜悯。他的结局,让人不禁扼腕叹息。切记君子爱人,当思及身;立命天下,必先施于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人生在世,最宝贵的是亲人间的手足之情。朱高煦明哲保身之道其实很简单,只需尊重父兄,以德报怨,就不会走向覆灭。他却偏偏一意孤行,铸就了自己的毁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朱高煦的一生,既令人痛心,也让人感叹。#深度好文计划#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