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岭南大学联合凤凰卫视主办的纪录电影《同学们》香港观影会在岭南大学王忠秣演讲厅成功举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学们》以华南地区教育抗战史为题材,讲述抗日战争时期,以岭南大学、国立中山大学等为代表的多所华南学校,在逆境中为延续教育,师生们冒着炮火长途跋涉迁移到粤北办学的故事。

活动吸引一众内地及香港的专家学者、学生等出席观赏,并在研讨环节中交流,探讨如何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传承和发扬爱国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学们》观影会现场

现场官员、媒体人士云集,本片的出品方、联合摄制方、支持单位等亦派代表出席活动。

观影会的启动仪式邀请到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副局长刘震先生、凤凰卫视执行董事、总编辑孙玉胜、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学术及对外关系)及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主任刘智鹏教授、广东省林业局副局长吴晓谋、广州市档案馆馆长王海滨、韶关学院副校长田广增、中山大学校友会秘书长黄瑞敏、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副主席周文港、全国政协委员马浩文、卢永雄、吴静怡、姚珏,香港华菁会主席李中以及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兼电影台台长黄海波等嘉宾出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副局长

刘震先生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副局长刘震先生致辞时表示:

“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除了为大众提供娱乐之外,当中所呈现的主题、故事、人物、智慧、价值观往往能令观众反思生活,或从中找到共鸣与认同。我相信《同学们》这部纪录电影能引起社会对华南教育历史的关注,对先辈师生们最大的缅怀与纪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珍惜时光、发奋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学术及对外关系)

刘智鹏教授

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学术及对外关系)刘智鹏教授于观影会致辞时表示:

“电影《同学们》香港观影会选择在岭大举办,其意义非凡。通过电影让岭大学生深入了解及认识学校的历史,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岭大师生们共赴国难、教育救国的故事和精神,让岭大学生以身为'岭南人'而感到骄傲。今日岭大成为亚洲知名的博雅学府,致力推动教育的国际化和合作发展,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贯彻'作育英才、服务社会'的校训,致力培养学生善用知识,贡献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兼电影台台长

黄海波先生

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兼电影台台长黄海波于观影会致辞时表示:

“凤凰卫视对历史、对文化、对教育的注目从来没有间断过,但此次是我们凤凰卫视电影台首次参与制作的电影,我们也发现如今哺育我们的大湾区更加具有文化的维系、历史的沉淀和独特的魅力。

这是关于同学们的故事,更是关于先生们的故事,他们时而专注科研,时而弦歌和鸣大地的植物动物,天空的星转斗移都是他们研究的对象;有人探索稻谷的成长,有人探索资本的奥秘。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所共同拥有的是一副副笃定、智慧、优雅的面孔,仿佛早已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终将成就自己的信仰和尊严,以及后代的幸福和繁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凤凰卫视主持人李科夫

在研讨环节中,刘智鹏教授和《同学们》的策划兼编剧菲安分享了当时粤北抗战教育对当地民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高水平的学术科研和交流。也对80年来延续下来的广东岭南人如今的大湾区一脉相承的坚毅、团结、诚信的性格进行了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学们》观影会研讨环节

此外还有香港各大主流媒体的朋友们莅临现场,大家共同重温了华南教育先辈们于烽烟中坚持办学的伟大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学们》观影会现场

不屈的抵抗

成就现时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繁荣

抗日战争时期,广州、香港等地相继沦陷,家国陷于危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学们》剧照

在这样的极端形势下,以私立岭南大学、国立中山大学为代表的华南地区数十所高校和中学并未因战争而解散,而是辗转来到粤北西京古道旁的韶关坪石、曲江大村等地复课,在遍地狼烟中坚持办学、求学,救亡图存,传播知识和文化。

在这段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涌现出了许多熠熠生辉的学者,他们是我国文学、艺术、物理、植物、天文、地理等领域的领军人物。

他们在当地传播知识和文化,让科学、文学与思想碰撞出闪亮的火花,使得当时粤北学术研究的气氛和成果令人侧目。

王亚南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开拓者之一

王亚南将《资本论》首次带入课堂教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卢鹤绂

“中国核能之父”

卢鹤绂先生在坪石荒郊野外的古庙里给学生讲授世界最前沿的量子物理。

丁颖

“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

丁颖志在解决农民的温饱,让中国没有粮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邹仪新

中国第一位女天文学家

邹仪新排除万难,在粤北坚持天文观测。

杜定友

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奠基人之一

杜定友历尽千辛万苦在战火中保存图书、坚持开放阅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思聪

著名音乐家

马思聪在坪石完成了《第一交响曲》《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两部传世之作。

坚韧顽强、勇敢前行,一批批不忘初心、心怀梦想的师生,书写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曲抗战时期粤北华南教育史的感人篇章。

这段珍贵的历史,为保存粤港澳以及台湾地区的教育文脉、繁衍发展教育产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不息的传承

以严谨态度和艺术方式探寻华南教育文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学们》剧照

为了更好地传承这段历史,凤凰卫视电影台、中共韶关市委宣传部、韶关学院、广东省档案馆、广东省林业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州市档案馆、中共云浮市委宣传部等单位精心筹划、联合摄制了这部纪录电影;影片由中山大学校友会、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广州市电影家协会等作为支持单位。

本片计划于近期公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学们》剧照

影片主创团队表示,希望以此片引发全社会对那段历史的关注,唤起对学者风范、民族大义的感知和共鸣。

不忘的初心

岭大精神,薪火相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学们》剧照——岭南大学怀士堂

那段烽火办学的历史,私立岭南大学是重要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践行者。

1938年10月

广州沦陷,私立岭南大学迁至香港。

1941年12月

香港沦陷,时任校长李应林再次率师生北迁。

1942年初

私立岭南大学迁至韶关曲江,继续建造校舍、积极复学,并将校园命名为“岭大村”。

在抗战的硝烟烽火中,私立岭南大学涌现出诸多闪闪发光的人物和感人事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冼玉清

家境优越的“岭南第一才女”;

私立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冼玉清教授不顾阻挠、不畏艰难,从澳门启程、步行40多天到达粤北,只为重登讲坛,教书育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司徒卫

著名教育家、艺术家

司徒卫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他是私立岭南大学的校徽设计者、广州私立岭南香港分校首任校长,协助带领师生移师到曲江大村继续办学,坚持以水彩画及素描绘画曲江岭大村的校园景致和学生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桂芬

岭南大学农学院第一任院长

出身于富庶华侨家庭的岭南大学农学院第一任院长古桂芬,心系祖国农科教育,三次往返香港与韶关为农学院迁入内地开办而奔波,因劳累过度病逝于曲江,年仅43岁。

正是有这些不屈不挠、无私奉献、于逆境中同舟共济的教育工作者们,私立岭南大学才培养出了日后的中科院院士黄本立、世界知名社会活动家陈香梅、美心集团创始人伍沾德等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

抗战胜利后,私立岭南大学回到广州康乐园复校。

1952年

为顺应高校改革,私立岭南大学各院系并入中山大学及其它学校。

1960年代

在校友们的积极努力下,岭南大学在香港复建。

1988年

值岭南大学百年盛典之际,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成立,以行动实践“作育英才,服务社会”的岭南传统,与过去的私立岭南大学和现在的香港岭南大学都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山大学怀士堂

电影《同学们》香港观影会选择在岭南大学举办,其意义非凡,也让如今在校的岭南大学年轻师生们深受教育和鼓舞。

在同学们走过的地方,当年粤北师生们共赴国难、教育救国的故事和精神,今天仍在传播和发扬,激励着一代又—代的中国人珍惜时光、发奋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学们》观影会现场出现了年轻的同学们

时至今日,其丰富的精神内核依然照耀和影响着当代人,成为传承爱国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助力粤港澳人文湾区建设的活力源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福尔魔歌、Remi、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