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 者丨郑植文

编 辑丨张明艳

5月17日,有海外消息指出,iAuto Group Inc.(以下简称“iAuto”)与高合汽车母公司华人运通于2024年5月10日正式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高合方面知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证实了上述消息的真实性。

消息指出,双方合作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完成销售订单的生产协同、股权并购、技术合作、品牌与国际销售对接、供应链与生产的整合。iAuto将全力支持HiPhi汽车恢复业务运营和整车生产的计划;同时两家公司的整合也将为中国汽车产业打造并推进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覆盖全业务链的全面重组方案,为各地市“支持企业及时自救、避免产能重复投资、优化各地营商环境”等政策的落实提供实证业绩。

iAuto?

高合的“白衣骑士”究竟何许人也?iAuto的官方资料显示,其是一家依据美国特拉华州法律注册成立的汽车平台,专注于提升有发展潜力的汽车公司的价值。其在清洁可再生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和电机系统领域拥有雄厚的技术储备并注册了国际专利,其中包括:用于替代汽油和其他传统动力燃料的微型涡轮发电机中的低温可控聚变变量模组;超级驱动系统(比传统驱动系统性能提高5倍以上);及用于汽车出行业务的金融科技专有技术。

iAuto在网络上鲜有痕迹,虽注册地在美国,但留下的媒体联络方式却是香港电话。这或许与上个月底传出的高合汽车已经获得了一笔来自香港某投资机构的战略投资互为呼应。不过,iAuto背后是谁,又为何看上了高合汽车?

抽丝剥茧

时间回到去年9月,香港证交所上市公司正道集团有限公司(1188.HK)发布自愿公告,宣布与iAuto订立谅解备忘录。根据备忘录,iAuto拟授予正道集团在亚洲的独家经营权,以使用iAuto的多项专利技术。

公告列明的资料显示,正道集团是一家主要从事电动汽车业务的香港公司,主要从事开发电动汽车、开发及销售电池管理系统及备品备件,以及开发电池材料(包括新能源车关键零部件及单层和多层石墨烯)。该公司还通过其子公司从事投资控股、提供融资服务等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正道集团的这份自愿公告内写明,iAuto最终实益拥有人为正道集团公司主席兼公司单一最大股东仰融,其于公告日期实益拥有2,673,071,189股正道集团股份。

仰融的汽车往事

对于仰融这个名字,汽车行业并不陌生。1989年,32岁的仰融受到知名金融教育家许文通的青睐,在他的支持下,仰融在香港注册了从事拆借资金业务的华博财务公司,凭借许文通在海南华银的初始资金,仰融开始四处寻找投资机会。

与此同时,全国都在探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改革,东北首家被允许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制企业沈阳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100万股股票,每股100元,共计1亿元,但响应者寥寥,历经一年多还有一半股票尚未售出。在这关键时刻,仰融主动上门收购股份,并经过双方谈判,他一举吃下价值4600万元的金杯股票,正式成为金杯汽车的最大控股股东。

但当时私人控股国有企业颇为敏感,仰融专门在太平洋小岛百慕大注册了一家用于收购的壳公司,名为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华晨中国”)。很快,仰融开始筹划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

1992年10月,“华晨汽车”在纽交所成功上市,融资7200万美元,在华尔街轰动一时。这是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第一例;对纽交所来说,这也是来自中国的第一只正式挂牌的股票。

在仰融的管理下,金杯汽车迅速成为国内轻型客车市场的龙头企业,不满足于此的仰融也将目光放到了乘用车市场,醉心于资本游戏的他彻底将金融手段为造车所用。除了继续扩大资本版图,华晨汽车1999年在香港主板上市,还开启了造车的全国化布局,并与宝马、雷诺等全球知名车企展开合作。

据媒体报道,1997年6月,华晨中国出资6200万美元,请意大利汽车设计大师久加诺主持设计中华汽车,并委托英国汽车工业研究协会的米拉公司对整车进行验收;同时华晨中国又投资1亿美元委托国际著名汽车零部件公司开发。

在中华轿车生产过程中,仰融意识到了使用的日本三菱发动机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而三菱方面拒绝技术更新。当时正在密切接触的宝马公司,向仰融推荐了罗孚汽车,后者是一家英国老厂,技术研发能力雄厚,但是由于成长缓慢,亏损累累。

2002年,经过双方谈判,仰融最终决定出资5亿元把罗孚项目放在宁波,然而这次合作却遭到了金杯汽车所在地辽宁省政府的强烈反对,毕竟当时辽宁省政府计划将沈阳打造成中国的底特律。尽管辽宁省最后让步提出了“大连方案”,但仰融仍坚持要在宁波建厂,并承诺沈阳仍然是华晨的客车基地。

随着众多矛盾的爆发,地方政府与仰融的亲密合作关系也走到了尽头。2001年秋天,辽宁省成立华晨资产接收工作小组,与仰融就华晨的资产性质开展谈判,辽宁省政府主张将华晨收归国有。随着谈判的破裂,2002年仰融悄然赴美,并将华晨中国股票全部抛售,正式出局。

从未放弃造车

败走麦城的仰融却从未放弃造车。

在仰融前往美国不久,仰融便与当时担任美国华裔律师协会会长的王晓麟展开了第一次合作,造车项目HKAC诞生,这也是后者第一次造车,由于项目融资不顺,不了了之。

2009年夏天,仰融意欲再次回国,重启造车,其计划十分宏大:在美国投资100亿美元,建成300万辆产能的整车生产基地。而在中国,仰融计划一期投入400亿-450亿元人民币,打造300万台发动机和100万辆整车产能基地。仰融还给地方政府开出了前所未有的诱人承诺——“831111”:未来8年,实现产能300万辆,产值1万亿元,税收1000亿元,提供10万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达到10万元。为了证明此计划并非空谈,仰融在这份项目书中提到,2012年首款车型上市。

就在同年,仰融原经营的华晨系公司中,唯一未被收回的香港上市公司远东金源(原名圆通控股)发布公告称,拟在美国特拉华州成立一家名为HybridKinetic Motors Corporation的全资附属公司,这家新公司的中文名正是“正道”。

2017年,正道集团在日内瓦车展发布首款电动概念车H600,是一款增程式电动C级车,储能装置采用的是石墨烯电池,其能量密度为300wh/kg,油电相加综合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从而引起各方关注,不过至今未量产。

2022年,正道集团又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中兴汽车订立谅解备忘录,拟收购中兴汽车不少于51%的股本权益。中兴汽车向有关媒体回应此事称,与正道集团“确有接触”,但仅限于初期的接洽阶段。

尽管实际成果寥寥,但一直想尽一切办法再度进入中国汽车市场更像是仰融的决心,擅长在资本市场舞文弄墨的他一直将金融作为实现其“造车梦”的工具。这样看来,看似陌生的iAuto与高合的合作也并非意外,高合极度缺钱,在破产边缘,而接近70岁的仰融也需要一个更现成和更可能成功的项目来成就梦想。

公开资料显示,iAuto的CEO名为Jack Yeung。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高合内部获得的一份《关于公司重组期间工作组的公告》中,Jack Yeung多次出现,并担任公司重组工作组组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仰融与丁磊联手,能否让高合获得新生,21世纪经济报道将持续关注。

SFC

本期编辑 金珊

21君荐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