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初,为大量获取中国情报,日本成立了不少如“亚细亚写真大观社”这样的情报机构,并向中国派出了很多所谓探险家和学者,以摄影的方式对中国全境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其拍摄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前所未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亚细亚大观》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17张广州老照片就出自于此,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感受下100年前羊城独特的人文风貌吧。(以下照片均经过了修复上色处理)

羊城盛况

20年代的广州,珠江江面上繁忙的船运,照片左上角有拱顶的建筑是当时的海关大楼。正中间的则是当时中国第一高楼——大新公司大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眺望花塔

花塔,又称六榕花塔,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六榕寺内;该塔始建于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由当时的高僧昙裕法师兴建。

眺望石室圣心大教堂

从瓦片屋顶望向石室圣心大教堂,该教堂于1863年6月18日奠基开工,历时25年,于1888年竣工并正式祝圣;

这座教堂是国内现存最宏伟的双尖塔哥特式建筑之一,也是全球四座全石结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一。

双门底街道

双门底街道(北京路中山五路至西湖路一段)的热闹景象。在明清时期,双门底街道位于广州城的中轴线上。

当时,这里商贾云集,各种商铺、酒楼、茶楼、戏台等一应俱全,是广州城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

岭南卖物场

岭南卖物场,今文化公园一带。

商场的繁荣不仅反映了当时广州商业的发达和市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展现了广州作为商业和文化中心的独特魅力。

大新公司大厦

大新公司大厦,1914年,蔡昌兄弟在广州惠爱中路(今中山五路)买了一块地,兴建了一座大楼并创办了广州大新公司。

随后,大新公司在广州的业务不断扩展,成为了当时广州最具规模和实力的百货公司之一。

外地游客言称:“不到大新,等于没来广州”。

沙面堂

英国新教教堂——沙面堂,它始建于1844年,由英国传教士罗伯特·柯拜爵士在沙面岛上创建,属于英国圣公会的教堂。

该教堂建筑风格为哥特式,是广州市内现存最古老的哥特式建筑之一。

英格兰桥

英格兰桥(现沙面西桥),该桥位于沙面与六二三路相连接的旧西桥闹市区,始建于1861年,是广州最年轻的“古桥”。

这座桥是英国在广州沙面租界内修建的一座人行桥,也是沙面租界与广州城区的交通要道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古洋行

太古洋行(现沙面南街48号),建成于1905年。当时在沙面洋行中,大型的轮船公司有4家,分别是外商太古、怡和、日清以及华南招商局,其中以英国太古洋行的规模最大。

广州港

广州港,作为南方的重要港口,它承载着国内外贸易的重要使命,成为当时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枢纽。

这些船只从四面八方驶来,带来了各地的货物和人员,也带走了广州的特产和商品,使得广州港成为了当时中国南方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员工宿舍

太古洋行的员工宿舍,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这些工人宿舍可能并非豪华舒适,但为工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居住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沙面岛的轿夫

当时的沙面岛汇聚了许多外国人和富有的商贾,因此轿夫这个行业应运而生,为这些人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

尽管他们的劳动非常繁重,但他们的收入却往往十分微薄,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天平街

天平街(现天成路),明清时期开始有不少顺德和番禺人氏到此地开造纸作坊,逐渐地这里成为了著名的印刷、包装一条街。

通过照片可以看到当时的木质建筑配上独特的商家招牌,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镇海楼

镇海楼,又名“望海楼”,位于广州市越秀山小蟠龙岗上。这座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时建造,初名为“望海楼”,后来改名为“镇海楼”。

琶洲塔

这是海珠区涠洲(现新港东路)靠近珠江的琶洲塔的照片。该塔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由当时的绅士王学增等人倡导兴建,以振兴科举人才。

该建筑为八角形楼阁式宝塔,青砖砌筑。外观九层,共十七层,高五十米。宝塔旁边,前景是海棠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林寺僧人

华林寺的僧人们正在下围棋。他们身着朴素的僧袍,神情专注,仿佛整个世界都浓缩在了这一方棋盘之上。

这张照片中央的男子是住持,《广州图鉴》中这样描述这座寺庙:“业余摄影爱好者不可错过的一座寺庙,位于“大市场街”。

光孝寺

光孝寺,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光孝路北端近净慧路处。

东晋隆安五年,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僧昙摩耶舍到广州,在此建佛殿,改寺名为“王苑朝延寺”。南宋绍兴二十一年,该寺易名为光孝寺。

看到这些老照片,深感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般,在不知不觉间就已经悄悄溜走了;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后代也会通过照片来感受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和风貌吧!

声明:文图均转载网络,内容未核实,如有侵,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