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汉光武帝的大司徒邓禹的祠庙

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宋书·卷三十九·志·卷二十九·百官上》有说:少昊氏以鸟名官,而祝鸠氏为司徒。尧时舜为司徒。舜摄帝位,命契为司徒,管教化人民……

司徒的职掌,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说舜在部落联盟议事会中设有九官,其一为司徒,由契担任,管教化人民。

根据上面的记载,司徒应是负责教育感化民众的官员;但实际上,司徒的权利并不只是这些。西周金文中“司徒”作“司土”,在王室与诸侯中均有设置,其职掌一是管理籍田,二是掌管山林田泽等国有土地及在这些土地上进行的林牧副业生产,三是还礼(管理)农业生产。

《周礼》中记载的司徒职掌是“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也说明司徒不只是教化民众,还要掌管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国时淳于氏,官居司空,一生为官清正,后隐居此山,得名司空山

更进一步地说,西周那时的司徒不仅不止是管理土地、管理土地上的劳作的民众,管理与土地、种植等密切相关的教化之事,以及籍田(天子、诸侯示范性的耕作,以示对农业的重视)、徒役的征发,在对外作战时,徒役还担任修路、筑城工作,也充当战车的徒卒;此时,司土甚至成为统兵之官。

西周后期的金文中有把“司徒”作“嗣徒”的。西周末年,宣王弟郑桓公担任王室司徒,总理王宗政务。到了春秋时,掌管土地的职任归“司空”管辖,司徒成为专管民事之官。

《国语·周语》说“司徒协旅”,即“司徒掌合师旅之众”,也就是负责征发服军役和各种劳役的民众,掌握着全国的户口册籍,间亦有带兵者。

到了西汉末至东汉初,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后大司马为“太尉”取代,而与司徒、司空为三公。《礼记·王制》中记录的王位之下的各级爵位,按照从尊到卑,依次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公的位置最高、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下”。

到了隋唐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之司徒改为“民部”;唐朝为避李世民讳改称“户部”,其部主官称户部尚书。宋、元、明、清沿而未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天启年间的兵部尚书(大司马)李春晔宅邸

户部尚书主管全国户口、赋役方面的政令,具体相当于当代财政部部长兼国土资源部部长、商务部部长、央行行长、国家税务总局局长、国家工商总局局长、海关总署署长、审计署署长、发改委主任……

介绍完司徒,再介绍下司空。“司空”一职在秦汉时期没有,到了西汉末、“御史大夫”一职改称为“大司空”,掌管全国土地,负责营建城市、修葺水利设施、建筑防御工事等土木建设。

最知名的司空是写“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他登上仕途后,曾主管水利、建筑等,相当于以前的“司空”,被刘禹锡尊为“司空”,并创制了一个成语“司空见惯”。

而司马是武官,是“大司马之职,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大司马是中国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东汉初曾一度改为太尉,明清时期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军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