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中越战争的解放军王牌支援迫击炮:步兵保护神67式82毫米迫击炮

今天的主角是解放军67式82毫米迫击炮。它是中越战争的制式82毫米迫击炮,打满了全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于解放军一线步兵来说,在丛林山地作战中难以得到炮火支援,67式就是他们的保护神,有着极大的意义。听萨沙说一说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50年代,解放军仿造苏联M1937型82毫米迫击炮,推出了53式迫击炮。

随后的20年,53式迫击炮是解放军制式火炮。

M1937型迫击炮是二战苏军制式火炮,是经受过残酷大规模战争考验的成熟武器,性能自然优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解放军来说,每个步兵营下辖一个炮兵连。每个炮兵连下辖3个排,其中2个排各装备3门53式82毫米迫击炮,另一个排则装备无坐力炮。

换句话说,每个步兵营可以得到6门53式迫击炮的支援,平均每个连可以得到2门支援。

在1959年西藏平叛战争和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中,53式迫击炮表现很不错,尤其适合高原山地作战,重创了外强中干的印军。

除了解放军自己装备以外,53式迫击炮也大量出口或者无偿援助友好国家。

如北越就得到了大量53式迫击炮,成为一线步兵的主要火力输出。

在著名的溪山战役中,北越主力第304步兵师装备82毫米迫击炮54门,平均每营4门,团一级还另外配属6门。

溪山战役中的美军,对北越的82毫米迫击炮深感头疼。

美军掌握制空权,炮兵火力又占优,可以有效对付目标较大的北越130毫米加农炮、152毫米加农炮、122毫米火箭炮。

在美军战机和炮火反击下,北越大型火炮的生存能力堪忧,难以长时间炮击。

溪山战役期间,美军出动了F-4、F-105、B-52、A-1、A-7等各型战机2万多架次,对溪山周围的越军投放了超过8万吨的弹药。加上美军地面部队发射的弹药,在溪山战役70天左右的时间里,美军投放的弹药量达到了10万吨,比美军二战期间投放到日本的两颗原子弹的爆炸当量都要高。

显然,北越的大型火炮作战非常困难。

相反,美军完全无法对付82毫米迫击炮。这种火炮只有几十公斤,可以拆卸成三部分由步兵或马匹携带。只要步兵能够去的地方,82毫米迫击炮都可以去,更可以快速转移阵地,让美军炮火和战机无法锁定。

在溪山战役持续的6个月内,美军每时每刻都遭到82毫米迫击炮的轰击。这种82毫米迫击炮弹看起来不大,最大人员杀伤半径高达25米。即便士兵能够及时卧倒隐蔽,迫击炮弹的杀伤半径也有15米。

此次战役中,美军有990 人死亡,约有4500人受伤,伤亡总数高达5000多人。

北越伤亡更大,仅仅战死的就有2000多人。

而美军伤亡的5000多人中,大部分就是北越迫击炮的战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讽刺的是,吃了北越迫击炮大亏的军队,可不止美军。

在1979年的中越战争里,作为防御一方的越南人民军,大量使用我国援助的82毫米迫击炮轰击进攻的解放军,造成我军严重伤亡。

著名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中,记录了越军以少量兵力操纵迫击炮,居高临下对我军反复轰击的战况:战斗愈来愈残酷了。
当我们每人分到的两根甘蔗刚刚嚼完,主峰上的敌人居高临下,又一次向我们实施炮击。这次炮击比前几次更疯狂,更凶狠,炮击持续了长达半小时之久。无名高地上,我们作为依托和立足点的堑壕,前后左右,到处弹坑累累。扑面的硝烟使我们睁不开眼,浓重的梯恩梯味儿呛得我们喘不出气。炮击刚停,主峰山半腰的两个敌堡,用平射的高射机枪、轻重机枪,向我们这无名高地扫射……
显然,敌人是要从南面反扑了!
“三排,压制敌火力!”梁三喜大声喊道。
我们刚从堑壕里探出头,便见一群敌人已爬上堑壕前的陡崖,离我们只有十几米了!“打!”梁三喜边喊边端起轻机枪,对着敌群猛扫!全速奋起向偷袭过来的敌群开火,瞬间,阵地前的敌人便被我们打得如同王八偷西瓜,滚的滚,爬的爬……
这群敌人是从主峰上下来的。他们趁炮击时我们无法观察,便越过主峰和无名高地间的凹部,偷袭到我们的阵地前沿。真险啊,如果我们稍迟几秒钟发现他们,他们就扑进我们的堑壕里来了!
当敌人的反扑又被我们打退后,敌我双方又平静下来。

“坚持,你们想办法坚持!要坚持到明天头午,我们才能上去!”少停,营长减道,“团首长指示,如果攻下主峰有困难,你们就坚守在无名高地上,等我们上去再说!”“不行,我们不能在这无名高地上坚持!要死,也只有到主峰上去死!”“怎么?你是梁三喜还是靳开来,牢骚不轻呀!”“报告营长,靳开来已经牺牲,我是梁三喜!”梁三喜脸色铁青,“主峰上有敌人的迫击炮阵地,一个劲地朝我们头上打炮。如果在这无名高地上坚持到明天头午,九连必将全连覆没!”

梁三喜对围拢过来的党员、非党员说:“我们不能再被动挨炮了,要主动出击!我提议组成党员突击队,去拿下面前的主峰,去占领敌炮阵地!”

战士“北京”接上说:“连长的话极有道理。看来主峰上敌兵力并不多,他们主要是靠炮来杀伤我们。只有我们站在敌炮阵地上,我们九连才能有点安全感。”

扯远了。

虽然53式迫击炮的总体性能不错,也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武器,却是二战爆发前设计的火炮。服役30年后,53式不可避免的过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中印战争为例,53式迫击炮表现出了一些缺点,官兵们有所不满。

其一是53式比较沉重,全炮重达50多公斤,拆卸为3块以后,每块也有接近20公斤。在高原行军中,士兵负重能力下降到正常的百分之五十。

换句话说,迫击炮零件的20公斤重量,就等于40公斤,让炮兵们不堪重负;

其二是53式的圆形底座设计有缺陷,不利于加工制造,也不利于快速炮击和保证炮击精度,是一种比较落后的设计;

其三是53式没有拉发机构,只能采用炮口装弹的迫击发射。这种发射方法不能平射敌人工事,也难以发射一些特种炮弹(发射时士兵最好离开火炮),不符合世界潮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线步兵的火力支柱,解放军对于82毫米迫击炮非常重视。

早在60年代,解放军就决定改进53式迫击炮。

经过长期的研究,新一代迫击炮在1968年定型,1971年开始量产,这就是67式82毫米迫击炮。

67式针对53式进行了改进,可不是凭空设计了一门新炮。

67式的改进如下:

第一,大大减轻了重量。

67式的全重只有35公斤,比53式轻了10多公斤。

67式拆卸以后,最重的炮身部分也只有13公斤,比53式轻了5公斤多。

大家不要小瞧这5公斤,在前线长距离行军中,轻1公斤也是大大减轻了炮兵的负担,可以有效提高了持续作战能力。

一线官兵最欢迎的,就是67式的重量减轻。

第二,改进了底座。

67式没有采用53式古怪的圆形底座,而是采用了三角形底座。

理论上来说,这种设计可以提高67式炮击的稳定性和精度,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第三,增加了拉发机构。

67式的炮尾装有拉发机构,便于平射及发射特种弹,符合世界潮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以外,67式也有几项其他的改进,比如炮口改为内锥形便于装填炮弹、缓冲装置改为单管结构等等。

67式可以使用重达6到8公斤的长炮弹,射程减少到1000米内,主要用来大量杀伤敌人步兵或者破障。

这种炮弹的爆炸半径增加到30米以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工兵武器。

67式的总体性能同53式差不多,射程、威力、射速都没什么变化,精度上则有一定的提高。

可以这么说,67式可以看作1门减轻了重量、提高了精度的53式,更适合运输能力不足的解放军。

67式诞生以后,在70年代开始大量生产。

此时53式迫击炮服役普遍超过15年,依旧颇为老旧!

迫击炮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就是平时的开炮训练较多,不然无法训练出优秀的炮手。

即便这些迫击炮没有参战,这10多年来也发射了大量的炮弹,需要退役了。

从70年代后期开始,67式逐步取代了老旧的53式82毫米迫击炮,成为解放军制式火炮。

而67式主要的舞台,就是中越战争!

67式打满了中越战争全场,几乎每一场战斗都有它的身影!

表面上,中越战争是大口径火炮的盛会,甚至可以说是一场炮兵的战争。

在双方激烈的炮战中,连100毫米迫击炮都属于不入流的炮,根本更别说82毫米了。

然而,解放军步兵对67式82毫米迫击炮非常信任,也非常看重。为啥?它是步兵最需要的直接火力掩护。

在步兵需要火力支援时,67式是最短时间内能够开炮的支援火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看看这几个战例。

解放军收复老山之后,越军一直酝酿着大规模反攻。

1984年,越军制定了“MB-84”战役计划,准备调动4万大军进行全面反攻,一举夺回老山等地。

我军早已得到情报,做好了准备工作。

7月12日凌晨,越军派遣特工深入我军阵地,开始秘密开辟进攻道路,为全面攻势做准备。

凌晨3点开始,越军炮兵开始向我军多个高地开始炮击。

5点,越军以营为单位,步兵开始全面进攻,阵地上的解放军步兵奋力防御,双方陷入拉锯战。

此战中,敌我双方都大量使用炮兵作为主要攻击力,试图大量杀伤对方有生力量,迫使其撤退。

解放军步兵122团防御八里河东山,使用部分步兵建立阵地,负责迟滞敌人,营属67式82毫米迫击炮和团属100毫米迫击炮严阵以待。

当天,越军先锋1个营在炮兵掩护下,突袭122团前线多个高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短短一天内,越军进行了高达15次冲击。

解放军前线步兵使用轻武器阻挡越军靠近阵地,但杀伤越军的主要火力仍然是炮兵。

团属长身管火炮群和160毫米重迫击炮,负责炮击远距离敌人。而营的67式82毫米迫击炮和100毫米迫击炮,负责压制前沿阵地100到150米距离越军冲锋步兵。

在67式82毫米迫击炮的猛烈炮击下,在我军阵地前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弹幕,任何士兵进入弹幕都难逃伤亡。越军第一波进攻很快被击溃,丢下了30多具尸体。

随后越军冲锋多次,都被迫击炮弹硬生生的砸跑。

见这么打不行,越军先在高地上架起高射机枪,以强大火力直射解放军阵地,再调动1个加强连冲击我军30号高地。

越军高射机枪火力强大,射程远,阵地上的解放军一时没有反制武器,被敌人火力完全压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越军加强连趁机攻入30号高地,两军战士相距不过百米,情况危急。

这种情况下,防守的解放军步兵连,立即要求营进行炮火支援。

部分越军已经冲入阵地,使用威力大、精度却不太高的大口径长身管火炮轰击,很容易误伤自己人。

于是,营立即使用67式82毫米迫击炮和100毫米迫击炮发射了大量炮弹,极为准确落在进攻越军队列中。越军伤亡惨重,只能停止前进,这些炮击却不会伤及近在咫尺的我军官兵。

随后,迫击炮进行精确炮击,将越军阵地上的高射机枪彻底摧毁。

越军这次攻势,再次被击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下午15时,筋疲力尽的越军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越军使用1个连,扑向我军阵地结合部,试图寻找空挡攻入。在之前多次攻击中,越军使用了大量火炮甚至反坦克导弹,解放军阵地有不小的损坏,电话线几乎都被炸断。

前线解放军难以呼叫后方大口径火炮支援,越军认为这是个好机会,才孤注一掷进攻。

没想到,解放军步兵营的67式82毫米迫击炮和100毫米迫击炮,根本不需要什么引导。他们直接通过目视敌人位置,就可以开炮,炮击还非常精确。

解放军守军18连3排在我军密集炮火掩护下,仅仅花费15分钟就再次击退越军。

至此,越军当天冲锋15次,丢下了250多具尸体,受伤至少二百多人。

而我军则由于炮兵,尤其是67式82毫米迫击炮进行很好的火力支援,防御的2营仅有5人牺牲,26人受伤。

在防御作战中,67式可以提供一线步兵最需要的炮火支援,可以覆盖到阵地前100米距离,这是其他火炮做不到的。

要知道,优秀的解放军战士可以将手榴弹投掷到60米距离。67式可以炮火掩护到100米外,等于是一炮定乾坤,靠它防御就足够了。

这是防御作战,进攻又是如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进攻中,67式82毫米迫击炮的作用更大。

战争中有个著名的民兵女炮手,叫做段国兰。她是一名橡胶厂女工,也是县民兵67式82迫击炮班的副班长,时年21岁。

在炮兵班中,班长负责指挥,副班长负责瞄准,都非常重要。

照常理来说,这两个职务都会由反应较快的男兵担任,女兵主要作为弹药手。

段国兰训练时成绩优秀,经常能够达到3发2中的水平,被委任为副班长。

中越战争爆发以后,考虑到战斗的残酷性,越军又有虐待女性战俘的传统,解放军不允许女民兵进入越南作战。

段国兰非常不满,再三要求参战,甚至写了请战血书。

上级架不住她们的请求,最终允许该县8个女民兵进入越南作战。

1979年2月17日战斗打响,该县民兵负责攻打越南境内的板南贡公安屯。公安屯不是越军正规军,类似于我们的武装或者民兵部队。

他们的骨干人员主要是退伍老兵,战斗经验丰富,但年龄偏大,战斗力不如正规军。

公安屯的兵员素质不高,武器装备可是相当牛逼。

中国曾援助给北越大量武器,导致该国武器泛滥,很多武警和民兵的装备不亚于正规军。

以公安屯为例,一个连级的公安屯除了装备各种自动步枪和半自动步枪以外,还有6挺机枪,2个40火箭筒甚至还有2门82毫米迫击炮,一些部队还装备60毫米迫击炮、82无坐力炮、高射机枪等武器。

公安屯是防御一方,肯定会依靠坚固的野战工事死守,想要对付他们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双方经过激战,板南贡公安屯的主阵地被中国民兵攻占。

民兵们继续推进的时候,却遭遇附近高地上越军轻重机枪的猛烈扫射。

原来被击退的公安屯的越军,仓皇逃入二线阵地,利用这里设置好的轻重机枪开始猛烈封锁公路。

中国民兵不是正规军,战斗力是有限的。如果采用正面硬拼的方式,伤亡可能很大,还未必能够占领高地。

这种情况下,轮到段国兰的67式82毫米迫击炮发挥威力了。

他们是一个迫击炮连,共有9门67式。

在上级命令下,9门67式猛烈开炮,大量炮弹准确飞入越军高地。没多久,越军几挺机枪全部被打掉了。

即便是公安屯这种非正规军,也是非常顽强的。明明机枪都被打掉了,他们竟然坚守不退。

就在中国民兵准备攻入高地时,突然越军又拿出1门60毫米迫击炮,开始不断的炮击。

资料上这么写:上级又命令炮连迅速打掉敌人这门小炮。可是,敌人十分狡猾,凭借着早已构筑好的人字形工事,左闪右躲。我炮火向左边打,它就溜到右边,我炮火向右边打,它又溜向左边,段国兰和战友无比愤怒,决心一定要把它消灭。在连观察所的帮助下,段国兰和战友们把敌人的人字形工事分成左、中、右3段,9门炮分成3组,各负责一段,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一齐开火,敌人连人带炮一齐飞上了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争是残酷的,同日常训练不同。

段国兰在训练中开过不少炮,却从没以这么高的速度开过炮。

本来82毫米迫击炮的炮声不算很大,同长身管火炮相比差远了,发射时炮兵仍然需要捂住耳朵。

然而这么高的速度炮击,还要尽快消灭敌人,炮兵们就顾不上捂耳朵,导致听力受到严重的影响。

在轰击高地敌人机枪工事的时候,段国兰就感到双耳嗡嗡叫,疼得厉害。在你死我活的战斗中,她根本顾不上耳朵。

傍边的县武装部长则突然发现,段国兰耳朵流出了血,急忙大声喊她。

此时的段国兰已经听不见了,武装部长急得跑到她身边,对着她的耳朵大声喊叫。

段国兰明白有可能终生失去听力,变成聋子。但战斗非常紧急,她根本顾不上考虑这些。

段国兰仍然坚持炮击,终于摧毁了敌人的那门60毫米迫击炮。

她刚想检查一下耳朵的出血情况,谁知道中国民兵才冲上高地,就有一股越军增援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股越军则是正规军,装备精良,有4挺轻重机枪、2门60毫米迫击炮、2门82毫米迫击炮和1具40火箭筒。

越军以强悍的火力,将中国民兵拦在半山腰,根本无法前进。

此时,只能再次依靠段国兰他们的82毫米迫击炮了。

段国兰的炮击最为精确,上级决定让她先独自炮击,作为基准跑,其他火炮随后跟上。

此时段国兰基本听不到声音,完全依靠班长打手势和写字和她沟通。

失聪的她没有慌乱,稳定的连续开炮,准确命中敌人。其余8门炮跟着开炮,前后发射了数百发炮弹,将这股越军彻底歼灭,高地被我军顺利占领。

此战中,段国兰所在的炮兵班一天发射260多发炮弹。对于民兵来说,这相当了不起,也是攻坚胜利的关键。

出于保护民兵的考虑,国家随后不允许民兵作战部队深入越南境内作战,让他们返回了国内。

段国兰没有机会再次在实战中开炮,不过仍然苦练炮击技术。

她可以简易射击,就是不用瞄准镜,也不用炮座和炮架,只用一根炮管炮击。

在一次表演时,段国兰连续朝着300米外的靶子发射了3发炮弹,全部击中目标。

战争对段国兰还是造成了影响,她的听力始终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从此残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67式打满了中越战争全场,一线官兵逐步发现了问题。

67式改进了53式的圆形底座,采用了三角形底座,借此提高炮击精度和持续炮击能力。

每次炮击之前,炮兵首先要挖坑将底座埋入土中,以增强稳定性。

没想到,67式只要高速炮击一段时间,底座就会因为强大后坐力严重下沉,土壤根本承受不住,大大影响炮击精度。

万般无奈下,炮兵只能采用土法对付,将弹药箱的木板垫入土坑和火炮底座之间。

另外,炮管比53式轻了5公斤是有代价的。

67式只要进行快速炮击,炮管很快就会出现过热现象。

尤其可怕的是,此时炮管还会出现膨胀。经过炮兵测量,此时的炮管能够从82毫米膨胀到83毫米以上,严重影响精度,更有极大的安全隐患。

对于迫击炮来说,这种缺陷是不可以存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1987年中越战争后期,解放军再次改进了67式,推出了87式82毫米迫击炮。

而67式也就陆续从现役淘汰,解甲归田了!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