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起翦颇牧,用兵最精”,南朝周兴嗣在编撰《千字文》时这样形容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

廉颇、李牧二人在史书上的地位之高自然不必多言,然而名列在前的白起、王翦评价却多为低下,尤其是位列其首的白起,更是有“人屠”“杀神”之恶名,他也算得上是秦朝统一的第一功臣。

至于“人屠”的恶名是怎么来的?主要还是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此战中白起大破赵国赵括,并在一夜之间活埋赵国近40万俘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战不仅造就了白起战神之名,还诞生了被后人贻笑大方、纸上谈兵的赵括。从此白起就被冠上了“战神”“杀神”这对既褒又贬的称号。

唐朝开元十九年,玄宗皇帝为了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建立武成王庙,白起以战国名将的身份位列武庙十哲之首,然而到了宋代,白起却因为宋太祖赵匡胤的一句话就被踢出了武庙。

那么白起究竟算是“战神”还是“杀神”呢?宋太祖赵匡胤究竟说了什么话?白起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被踢出武庙的呢?

01 战无不胜,崭露头角

武庙就是武成王庙,而武成王则是姜太公,武成王这一称号是唐肃宗对姜太公的追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朝素来崇文尚武,孔子作为文圣有十大弟子号称十哲,那么作为兵圣的姜太公自然也需要人来陪祀。

于是,唐朝玄宗皇帝从历代名将中挑选了10人配享武庙,就是“武庙十哲”。这十个人从左列至右列分别是:

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ji)、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rang ju)、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起的坐像仅仅屈居于武圣人姜太公和亚圣张良,以上诸位皆是擅长排兵布阵之人,那么白起是如何跻身于武庙十哲之首的呢?

公元前294年之前有关白起的史料一片空白,没有任何记载,公元前294年,秦国决定进攻韩国,白起第一次现身于历史舞台,以左庶长(中级将领)的身份指挥新城之战(新城当时是韩国的领地,今在河南伊川附近),正式开启了白起的征战时代。

白起首战就迎来大捷,短短时间内就拿下韩国新城,韩国自然不甘心就此落败,于是找到老伙计魏国帮忙,两国在伊阙(河南洛阳龙门阵)集结了24万兵力,于白起队前叫阵,白起手中的秦军部队人数不足12万,兵力相差十分悬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等情况下,白起仍旧镇定自若,冷静地分析韩魏两国关系,利用两军合作、谁也不敢贸然开战的心态,先用少量兵力牵制韩军,集中主要兵力绕到魏军的背后发起突袭,一举歼灭魏军,然后又收拾了仓皇失措的韩军。

这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令白起的威名远扬天下。韩魏两国经此一战实力大大削弱,不但丢了5座城池,还被挤出了强国圈子。

以至于第二年白起奉命攻打魏国时,魏军一听是白起杀过来了,竟然望风而逃,硬是将61座城池拱手相让。

接连的胜利使得秦军士气大涨,很快就把目光瞅准了楚国。公元前279年,对楚战争正式打响,这起战争的主角仍是白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强大的秦国面前,楚国显得有些不堪一击,都城很快沦陷,楚王也连夜仓皇逃走,消息传回咸阳后,秦昭王欣喜若狂,即刻封白起为武安君。

02 长平之战,千古罪证

对付完楚国,接下来秦国要面对的绝对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这块硬骨头就是赵国。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逐渐强大,而赵国也不甘落后,赵武灵王极力推行胡服骑射,成为秦国最为强劲的对手。

战国时期的四大战神,前面我们说到分别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秦国拥有两大战神白起和王翦,而赵国则拥有廉颇和李牧两员大将,他们分属秦赵,势均力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国相互对峙,即便是强大的秦国也不敢贸然出兵进攻,可没成想韩国倒是成了秦国发兵赵国的理由。

公元前262年,白起再次率兵攻打韩国,一举夺取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与都城的联系。上党郡守冯亭如热锅上的蚂蚁焦躁不安,连夜召集部下商讨应对办法:

“通向都城的道路已被秦军彻底切断,韩国肯定是无法保全我们了。如今秦军日益逼近,我提议不如归附于赵国。如果赵国答应接纳我们,秦国必然会攻打赵国,届时赵国受到武力威胁一定会和韩国结盟,这样就能阻止秦国入侵的步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党的归附在赵国内部掀起一阵惊涛骇浪,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朝中多番争议后,赵王最终还是接纳了上党这块烫手山芋。

眼看着即将到手的胜利果实就这么被赵国窃取了,秦昭王怒不可遏。但此时韩赵结盟,并不是出兵的最佳时机,于是白起建议养精蓄锐,来日方长。

经过两年的休养生息,秦国实力迅速恢复,秦昭王下令王龁(he)出兵攻占上党。上党百姓无力抵抗纷纷逃往赵国寻求庇护。

赵国派大将廉颇在长平驻军,接应上党的百姓,一场关乎两国生死存亡的战争就此开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廉颇自知赵国实力可能会稍稍逊色于秦国,于是借助长平的地形优势,坚守清野,企图通过持久战拖垮秦军。

廉颇坚守清野,双方僵持了整整三年,从长平到秦国路途遥远,长时间的后勤补给将秦军拖得疲惫不堪。

无可奈何的秦国灵光乍现,上演了一场著名的反间计。秦相范雎派人带着千两黄金悄悄入赵,“卧底”逢人便说,秦军根本就不怕廉颇,廉颇老矣,只知守而不知攻,不如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有为,不恐战不惧战。

流言喧嚣而上,赵王果真中计,即刻调遣赵括奔赴前线。可赵括兵法学得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未亲身经历过战争不知战场上瞬息万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秦国这边立即起用白起为主将,王龁改任副将,同时下令任何人都不得泄露武安君担任主帅的秘密,违令者斩首示众。

白起采用后退诱敌的方法吸引敌人出城,资历甚浅的赵括以为敌军真的疲惫不堪开始撤军,在率兵追堵的过程中陷入了敌人的埋伏圈。

赵军被围困了46天,狼狈不堪,赵括在突围中被秦军一箭射死。主帅阵亡,剩下的40万士兵抱头鼠窜,纷纷投降,长平之战最终以白起的胜利告终。

如此庞大的俘虏数目该怎么处置绝非一件易事,如果留着,这么多人的口粮都难以解决,但如果放他们回去,他们又会成为秦国棘手的敌人。

为了防止俘虏产生暴动,白起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除了派遣240名尚且年幼的士兵回到赵国报信,剩下的40万人全部坑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国都为白起这个决定而感到震惊,白起纵然战功卓越、骁勇善战,但是这件事却成了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了白起万世难辨的罪证。

03恃才傲物,君王赐死

经长平一战,白起名声大振,令人闻之丧胆。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伏,白起的累累战功成功引起了秦相范雎的嫉妒之心。

范雎唯恐朝堂之上出现一个威胁到自己实权的武将,恰逢此时,回过神来的赵国也想到了反间计这一招。

公元前259年,赵王委托著名纵横家苏秦之弟苏代秘密抵达咸阳,与范雎密谈称:“若白起乘胜灭赵,必能位列三公,君能为之下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紧接着苏代又说:“上党百姓宁可归赵也不愿向秦国投降,可见天下百姓并不愿意归附秦国,如果秦国灭赵,赵人将投奔燕国、齐国、魏国,届时秦国又能得到什么呢?不如此时叫赵国割地求和,秦国既得到了城池也不会对您产生威胁。”

范雎听后果然动心了,他上书劝秦昭王和谈。秦昭王听从范雎所言同意撤兵,并应允韩赵两国割地求和,割让韩国垣雍、赵国六城给秦国。

一年后,秦昭王欲再度伐赵,令白起领军出征,但白起却拒绝了任命,他对秦王说:“邯郸不易攻下,各国救兵纷纷驰援赵国,他们对秦国怨恨已久,长平一战赵军虽然损失40万,但是秦军也损伤过半,现如今国库空虚我们还要远征别国,赵国与各国援军里应外合,我军必败。”

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的秦昭王根本不听,派五大夫王陵伐赵,大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秦昭王又派出王龁,继续增兵,但是仍旧没有办法攻下邯郸,还遭到魏国公子信陵君与楚国春申君数十万大军夹击。

白起得知前线的情况不免有些自鸣得意:“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这话很快就传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恼羞成怒。再次下令白起出兵并让范雎前去请,可白起性子倔强、仍旧不为所动。

白起的行为彻底激怒了秦昭王,秦昭王下令免去白起的一切官职和爵位,降为士兵行列,发往阴密(今宁夏泾川南)囚禁。

此时白起大病,未能立刻启程,三个月后秦军大败,范雎趁机向秦昭王进献谗言,秦昭王气急败坏,进一步迁怒于白起,白起不得不带病启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使这样还不算结束,盛怒的秦昭王连夜召集臣子商讨如何处置白起,范雎进言说白起对王上的惩罚心有怨恨,其意怏怏,于是秦昭王下令赐白起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