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捏会振可以转,还有隐藏功能?最近发布的 Apple Pencil Pro 大伙用了没?

在用了几天后,我发现发布会上只提了两句的「Find My」功能却成了我的最「救命」的功能,但其实作为苹果生态中的新贵,Apple Pencil Pro 所隐藏的远不止于此。

这款看似普通的电子笔,其实暗藏着苹果对未来的深远规划与无限可能性。

从「配件」走向「核心」,Apple Pencil Pro 准备好了没

不难看出,相比以往 Apple Pencil,苹果为新 Apple Pencil Pro 塞进了新的触觉反馈引擎、新的压力传感器、陀螺仪及 U2 芯片,带来了多个维度的升级。

振动马达的加入,让用户在使用时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笔触的力度和速度反馈,交互方式更加自然。

而陀螺仪的加入则使用户可以通过更加自然的手势进行操作,无需频繁切换工具,使得操作更加得心应手。

而这些特性的加入,也为 Apple Pencil Pro 带来了更多的未来可能性和应用场景,也让用户能够更加深入地沉浸在创作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在 2019 年,苹果就申请了一项名为「带触觉反馈的输入设备」专利技术,描述了一种通过笔尖模拟真实纹理绘图,很有可能就是如今 Apple Pencil Pro 触觉反馈的技术原理。

该专利显示,当一个力作用于设备尖端时,苹果的力传感系统可以检测尖端相对于外壳的运动,通过在连接到笔尖和外壳的磁性元件中感应磁场,来渲染纹理感觉,模拟在真实环境上移动的触感。

一句话说,就是用感应磁场模拟真实纸笔触感。

在后来的更新中,苹果丰富了相关内容,增加了新的描述,「触控笔可以有效地区分用户的触觉输入,而忽略用户自然握持位置时提供的持续触觉输入」,减少了误触的风险,也使其更加实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悬停图像则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新的互动,用户能从屏幕上看到各种不同形态的笔尖「阴影」,使其能够更好地提高精准度,帮助用户更加精准地完成绘图作画等对精度要求更高的工作。

虽然发布会上苹果并没有就这一能力进行细致的技术解读,但我们从苹果的相关专利技术中找到了一些端倪。

不久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显示,苹果在去年 9 月申请了一项名为「用于触笔检测的支持光电感测的显示器」的专利,其中公开了一种包括光学触笔和光学感测系统在内的光学触笔系统。

它主要利用屏幕确定目标或接触位置、中心点、悬停距离、倾斜角度,以及某些情况下触笔的方向和旋转,再通过光线反射回使用它的设备,通过光学方式完成所有感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主流的可视化电磁压感技术大概有这三种,除了苹果以外,还有来自日本的 wacom 及来自以色列的 n-trig 技术,不过尽管传统的数位板技术尽管已经相当成熟,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局限性,比如精度和响应速度的问题。

与之相比,苹果的这项光学触笔系统无疑拥有更高的精确度及对 Apple Pencil 用笔角度的探知能力,也为更迅速地触发不同操作或功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这意味着 Apple Pencil Pro 不仅可以通过改变笔尖的倾斜角度、产生不同粗细、阴影和颜色变化的线条,再加上方便的旋转选择工具、灵敏的实时反馈及悬停「阴影」,模拟出了一整套更接近现实的使用场景。

对于专业的设计师而言,在使用 Procreate、Adobe Photoshop Sketch 等第三方绘画软件的过程中,一笔一划、一点一描,更接近真实场景的反馈不仅能让创作更加自然,也为创作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表现力。

值得一提的是,示例中不仅有 iPad 相关的内容,使用该专利技术的触控笔还能够用在包括 iPhone、MacBook、AppleWatch 在内的其他苹果生态设备。

不过至于库克是否会再次「背叛」乔布斯,掏出一个用于 iPhone 的「Apple Pencil」,就只有交给时间回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Apple Pencil Pro 还自带了 “查找” 功能,帮助用户轻松追踪和定位丢失的 Apple Pencil。

而这主要在于增加了 U2 超宽频(UWB)芯片。UWB(Ultra Wideband)技术作为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能够利用大带宽信号传输进行通信或定位,在一些小范围区域下,能够提供比 Wi-Fi、蓝牙更精确的定位结果。

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一些诸如 Apple Watch S9 和 Apple Watch Ultra 2 中,并且备受好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设备通过 U2 芯片实现了所谓的「空间感知」能力,即能够精准检测设备位置,并通过动效引导的方式,让用户更好地寻找遗失或忘记放置的设备。

显然,尽管 U2 芯片主要关注于定位技术,但它也可能涉及到其他功能,例如与苹果设备的高精度位置交互,也就是 Vision Pro 等设备的空间交互内容。

事实上,拥有「空间感知」能力及陀螺仪的 Apple Pencil Pro,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非常接近传统的 VR 手柄。

根据公众号 V2XR 的讲解,想要真正与 Vision Pro 结合在一起只需要通过 Vision Pro 的摄像头追踪 Apple Pencil Pro 的位置,就可以实现将从 3DoF 的「原地旋转」到 6DoF 的全空间操作。

而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在去年 visionOS 测试过程中,就有开发者发现,当用户手持 Apple Pencil 的时候, Vision Pro 无法正常识别收治的捏和操作,但官方的反馈说「这是经过设计的特性,并非 BUG」,可见识别 Apple Pencil 很可能在 Vision Pro 中已经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具体的功能和技术细节官方还未完全公开,但也确实值得期待。不过目前来看,Apple Pencil Pro 更大的意义仍然还是在 iPad 上。

更全面的 Apple Pencil Pro 正在让 iPad 更加专精

事实上,自 Apple Pencil 诞生以来,它就一直承担着 iPad 专业化的重任。

于 2015 年发布的第一代 Apple Pencil,由苹果灵魂设计师 Jony Ive 操刀,将电容笔从简单的点击工具提升为能够模拟真实笔触的绘图工具,开启了 iPad 在绘画、设计等专业领域的新篇章。

而随后发布的 Apple Pencil (第二代) 在精准度、延迟等方面进行了优化,还增加了触碰感应平面,轻点两下就能切换工具,省去了停笔操作的繁琐,进一步提升了 iPad 的生产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年 10 月发布的 USB-C 版 Apple Pencil 则在改变充电口的同时,还能以磁吸方式吸附在 iPad 边框上方便收纳,并支持悬停功能,增加了新的互动方式,提升了使用的精准度。

到 Apple Pencil Pro 这一代,则进一步丰富了 iPad 在专业领域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提升了 iPad 在专业领域的应用价值,也为我们呈现出苹果致力于将 iPad 专业化的发展路径。

说到专业化的发展途径,就不得不提到此次苹果发布会上,与 Apple Pencil Pro 一同发布的 Magic Keyboard。其最大特点在于加入了「功能键列」,能够更好地让用户调校屏幕亮度和音量等功能。

而铝金属手枕、更大的触控版,都使其使用起来拥有更接近 MacBook 的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Apple Pencil 与 Magic Keyboard 代表的是 iPad 走向生产力工具的两个方向:一个是模拟真实笔触的输入方式,另一个是更接近传统电脑的交互体验。

如今苹果将这两个方向进一步融合,结合 M4 芯片的算力及 OLED 的更强显示能力,试图最大程度地结合两者优势,打造出一个更加全面、更加专业的 iPad 生产力工具体系。

而 Apple Pencil Pro,显然是其中关键,这也是苹果在此次发布会上如此重视 Apple Pencil 的根本原因。

当然,尽管新款的 Apple Pencil Pro 在很多方面拥有优势,但事实上也在很多方面存在不确定性,例如新的 Apple Pencil Pro 在发布后,被诟病最多的兼容性问题。

目前 Apple Pencil Pro 并非适用于所有 iPad 型号,而是仅适用于 11 英寸和 13 英寸的 iPad Pro(M4)以及 11 英寸和 13 英寸的 iPad Air(M2)。

但 iPad 一直以「耐用」著称,很多用户手中的其他型号 iPad 仍然在承担着主力工作,却无法与更多功能的新 Apple Pencil Pro 匹配,不得不说确实是一大遗憾。

不仅如此,在新的 iPad Pro 厚度缩减到 5.1mm 之后, Apple Pencil Pro 的厚度却没有缩减,有网友吐槽「以前是笔吸在 iPad 上,现在是 iPad 吸在 Apple Pencil 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加入各类传感器之后,Apple Pencil Pro 的重量甚至可能会增加,对于手感、续航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何更好地与 iPad 进行协同工作、如何确保长时间使用的舒适度和稳定性等问题都是苹果需要在未来的产品迭代中进行优化和改进的空间。

延续苹果 DNA 的「拟物化」设计,才是最大意义

当然,除了对构建生产力工具体系方面的贡献以外,新 Apple Pencil Pro 无论是更加接近真实世界的触感反馈,还是类似于笔尖影子的悬停响应,都更符合普通人的直觉,形成了一种「拟物化」的效果,这是随用户习惯的适应,也是让 Apple Pencil Pro 走向更多人的契机。

「拟物化」设计不仅可以帮助用户理解全新的数字界面交互,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还能够使其能够迅速吸引用户注意力,熟悉的体验也会增加产品的亲切度和可信度,甚至产生一定的文化共鸣。

这其实也和很多人喜欢纸质书籍、机械手表、手动挡车、物理按键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苹果深谙此道,iOS 早期普遍会采用更类似于真实物品的图标,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图标背后的功能。我们至今还能看到类似于软盘、文件夹等图标出现在我们的电子设备上,即使这些物品在现实中已经渐渐变得不那么常用甚至是消亡,但其图标与用途的绑定关系却一直沿用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关于文件夹的「拟物化」设计

Apple Pencil Pro 也是如此,一个常常需要在作画/设计的过程中把手伸向旁边选择工具的动作,被简化为侧旋展开,在建立一种更加便利的交互方式的同时,无疑也在试图建立一种新的符号指向系统。

电子设备,亦或者说科技产品,正是通过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细节及其建立的新的连接系统,缓慢而全面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或许才是科技产品让我们惊喜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