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星花金龟是一种食药两用昆虫,可以将马蹄地上茎转化为有机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近日,在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北乡镇,韶关学院食品学院教授敬思群带领“马不停蹄”学生实践团,下田开展用白星花金龟生物转化马蹄地上茎等农田废弃物的实验。

北乡马蹄清甜多汁、爽脆少渣,是韶关优质特色农产品。但韶关学院科研团队调研发现,当地普遍存在种植马蹄后土壤板结、马蹄地上茎难以处理等问题。团队为农户提供生物菌肥方案,增加土壤有机质。同时,团队开展生物农药大田试验,通过生物转化方式,变废为宝,推动马蹄产业绿色生态发展。

“地方所需,韶院所能。韶关学院发挥食品科技人才、资源、科技优势,帮扶粤北农业发展。”韶关学院副校长吴善添介绍,近年来,韶关学院立足粤北地区农业资源禀赋,发挥食品学科优势,以科研团队为抓手,通过产学研合作延长产业链、打造优质品牌等,提升粤北农业的“含金量”和“含绿量”。

韶关学院依托广东省粤北食药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等综合平台,围绕食品加工与制造、食品安全与质量、食品营养与健康三个研究方向,为粤北地区开展产业科技攻关、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等。近五年,韶关学院指导6个食品工厂设计项目规划建设和投产,完成3项专利成果转让,培训企业技术骨干800余人次。

粤北地区所产水稻香气扑鼻、味道香甜,有马坝油粘米、南雄丝苗米等优质稻米品种。为进一步提高稻米的附加值,韶关学院食品学院院长朱建华领衔的稻米高值化研究团队进驻韶关本地粮油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研究团队通过研发大米蛋白高效分离关键技术、稻米生物酶法等技术,开发婴幼儿米粉、米乳饮品等产品。部分产品现已上市销售,其中,依托米制品加工与品质改良关键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开发的稻米液态化饮品——“有机米露”等系列产品总销售额达3000余万元。

相比未经处理的稻米,稻米加工后创造的经济价值是原来的约10倍。而通过稻米高值化加工,稻米产值能在普通加工的基础上增长3倍多。韶关学院延长了当地稻米的产业链条,增加农户收入,推动科技兴农惠农。

韶关市翁源县、始兴县等地百香果种植面积广、产量大,种植户常陷入“丰产不丰收”的尴尬局面。韶关学院广东省粤北食药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钟瑞敏与韶关绿之源包装食品有限公司密切合作,规划设计百香果饮料现代化生产线,攻克百香果含酸量高、热杀菌后天然香味强度衰减等技术难关,促使企业规模化生产百香果饮料。

目前,企业日产量60万罐饮料,年产值超过7000万元,产品受到消费者欢迎。百香果饮料的投产上市,让韶关市3000多亩百香果种植基地的果农不愁销路,累计带动数千名百香果种植户增收致富。

粤北地区有丰富优质的农产品资源,如何将这些“珍宝”食品化产业化,打造粤北农产品“金字招牌”?在韶关南雄市篛过村,一种藤状植物——藤茶随处可见,村民们有用其煲汤煮茶的习惯。韶关学院“双百行动”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研究项目负责人肖仔君博士组织食品科技研发团队通过实验,确定藤茶的主要成分。同时,团队通过熬煮、浓缩、调配等流程,做出不同口味的藤茶饮料,助力食品科技高质量推进“双百行动”工作。

目前,藤茶饮料的开发已经进入加工厂建设的可行性研究阶段。韶关学院多次邀请相关食品专家赴南雄市水口镇,开展工厂选址的调研论证。

南雄市水口镇沙质土壤肥力较高,种植出来的花生个头饱满,品质较好,适合榨油,得益于韶关学院送来的专用设备和工艺流程,水口镇的花生油小作坊“旧貌换新颜”。当地花生榨油厂也正在韶关学院的指导下推进建设。

韶关学院食品科技专家会同其他领域专家多渠道努力推动粤北农业绿色生态发展。走进南雄市水口镇云西村的赤松茸种植基地,伞面赤红色的赤松茸长势喜人。此前,基地曾是闲置的养猪场。为盘活闲置资源,发展生产农业,韶关学院食品及相关专家团队结合养猪场阴凉的环境,将喜阴的赤松茸引入水口镇。

韶关学院为赤松茸的“落地生根”提供技术支持。学校食品及相关专家团队利用稻草、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作为赤松茸的生长基质,推广生态高效栽培技术。同时,韶关学院牵线搭桥,为当地农户拓宽销售渠道。

“种植赤松茸对于村集体的收入增长来说,是十分有益的补充。”水口镇强镇富村公司总经理马良春介绍说,目前,一亩赤松茸的收益能达到一万多元,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后续通过食品化产业化高值化加工,将进一步释放出增值效益。(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刘盾 通讯员 林华婷 李丽群)

作者:林华婷 李丽群 刘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