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徐世勣,一个名垂青史的人物。从一名普通农家子弟到成为功震天下的英雄,每一步都走得雷厉风行。

然而,当他站在人生巅峰回望,是否会为那句临终前的预言感到心寒?“若后代出高人,一定要杀,不然必造反。”这句话,既是徐世勣对家族未来的忧虑,也是他对权力斗争残酷性的深刻洞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一生,是英雄梦想与现实残酷的碰撞,是个人命运与家族荣耀的交织。

当他的孙子徐敬业因野心勃勃而走向灭亡的道路时,徐世勣的预言不仅成为了家族的诅咒,也成了那个动荡时代最深刻的讽刺。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徐世勣的故事如同一道悬案,等待着我们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隋末风云

隋炀帝的暴政如同一把锋利的刀,无情割裂着这个时代的肌理,民间疾苦,天下大乱。就在这样的年代背景下,徐世勣出生于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他的童年时常伴随着战乱的硝烟。

徐世勣的父亲徐盖是村中的智者,他在徐世勣幼时便发现儿子非同凡响。徐世勣聪明伶俐,且极具武勇。村里的老算命先生曾对他说:“此子眉宇间藏龙卧虎,将来必成大器!”徐盖虽不全信,却也对儿子寄予厚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世勣17岁那年,天下更加动荡,隋末农民起义如火如荼,瓦岗寨的名声大振。一天,徐世勣对父亲说:“暴隋朝日渐衰败,天下苍生遭受如此苦难,我们岂能坐视不理?不如加入瓦岗军,为天下百姓做些事!”

徐盖听罢,深深看了儿子一眼,缓缓点头同意。

于是徐世勣带着一腔热血,投身于变革之中。他们二人带领着一群同样怀揣着正义与勇气的乡亲们,一同前往瓦岗寨。途中,他们遇到了官兵的拦截,徐世勣挺身而出,并退了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达瓦岗寨后,徐世勣很快就展现出他的军事才能。翟让见识到了他的非凡,便收他为义子,并逐渐将军中大事交由他筹划。瓦岗军在徐世勣的帮助下,战力大增,不久便声震河南河北。

一次,徐世勣在战前向翟让提议道:“如今隋军虽强,但内部腐败,民心涣散。我们若能精准打击,必能大获全胜。”翟让深思熟虑后,决定采纳徐世勣的计划。结果如徐世勣所预料,瓦岗军大败隋军,一战成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徐世勣的心中有着更远大的抱负。

一夜,翟让与他长谈,问及他的志向。徐世勣望着夜空中的星辰,缓缓说道:“我愿为苍生图一个太平世界。这乱世,需要有人去终结。”翟让听后,默默无语,心中对徐世勣的敬仰如滔滔江水。

在徐世勣的带领下,瓦岗军越战越勇,他的名声也随之如日中天。但是,随着权力的增长,徐世勣也逐渐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猜忌与阴谋。

在这乱世之中,每一步都走在刀尖上。但他从未退缩,因为他肩负着的,是整个天下苍生的希望与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雄末路

随着徐世勣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大,他在朝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尴尬。他曾经的盟友,对他既敬畏又忌惮,他的存在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威胁。而徐世勣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他知道自己的权势已大到连皇帝也要忌惮三分,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长久的。

在一次宫廷大会上,徐世勣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敌意和猜忌。他回到家中,对自己的亲信说道:“我一生为国为民,从未有过私心,如今却成了众矢之的,这天下又有几人能够了解我的苦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世勣晚年的日子里,更多的是在反思和等待。他知道,自己的结局或许已注定,但他仍旧希望能够为自己的家族留下一丝生机。他密密酌酌地为自己的家族做着最后的安排,希望能够减轻他们未来可能面临的灾难。

然而,天意弄人。

在一场宫廷政变中,他被牵连其中。虽然他本人并无参与,但在那个疑云密布的年代,真相往往不重要,重要的是皇帝的看法。在一纸诏书下,徐世勣被迫自尽,结束了他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世勣的死,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他的功绩和智慧被世人传颂,但他悲惨的结局也成为了后世反思的话题。他的预言不仅应验在了自己的家族身上,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人性的复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预言成谶

徐世勣一生的辉煌与传奇,到了晚年却陷入了忧虑。

他功高盖主,但内心始终笼罩着一层阴霾,这源于他对家族未来的担忧。他的这种预感,在他临终时化为了一句遗言:“若后代出高人,一定要杀,不然必造反。”

这句话,如同一道诅咒,紧紧缠绕在徐家后人的命运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世勣的这句预言,源于他深刻的政治洞察力和对家族历史的深刻反思。他知道,权力的游戏是残酷且危险的,他的高位更是众矢之的,他的后人若是再有杰出之才,势必会成为权力斗争中的棋子甚至是引发新的腥风血雨。他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够平平安安,普普通通地生活,远离权力的争斗与杀戮。

然而,徐世勣的预言终究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