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霸王别姬》

从最初缩于一隅、饱受争议的小众爱好,到当下流行的势能足以制造不少创富神话,新中式悄然兴起的背后,是时代情绪的转换,却很难说是中式美学的真正回归。

比如,作为中式美学的重要载体之一的中国画,依旧让普通人望而却步:“笔墨”“气韵”“意境”......门槛里盛装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遥远如另一个宇宙的生活方式。于是,无论是出于纯粹的好奇,还是出门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要真正走进中式美学,我们都需要那一艘“宇宙飞船”。

兼具学术思考和绘画实践的青年学者韦羲,从绘画经验出发,在艺术史论集《照夜白:山水、折叠、循环、拼贴、时空的诗学》中,重访高古明净的唐代山水、粗犷雄浑的宋人山川、萧散简远的元人景致,对中国美学里的独特概念做出解读。

开启通往中式美学宇宙的旅程,可以从它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空的诞生

自有绘画以来,就有空白,然而,“空”作为一种意境,直到南宋才诞生。

细说的话,“空”的端倪初现于晚唐五代,而完成于南宋边角山水与折枝花的时代。

如果翻看古代绘画史,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人《捣练图》都有大面积的空白,但那空白只是空白,并不成为“空”,及至北宋郭熙《树色平远图》,空间无尽之远,赖得水墨幻化无常,才开始有一点“空”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顾恺之《女史箴图》(上) 郭熙《树色平远图》(下)

比起唐初章怀太子李贤墓里的竹子,文同的墨竹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墨竹》中的空白与其说是“空”,毋宁说是清远,或者空灵,并不十分“空无”。再晚一点,乔仲常《后赤壁赋图》的空白也还是清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展开 文同 《墨竹》

直到南宋马远《踏歌图》,空白才令人感到“空无”的意味,而梁楷、牧溪的墨戏也比北宋文同、苏轼、米芾的墨戏更具“空”的境界。与文人画比,僧人画的“空”多了几分禅意。不言而喻,元代倪瓒,以及清初龚贤、八大山人的空境,始于南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大山人 山水册页

“空”境最初出现的地方是山水画还是花鸟画呢?我想应该是山水画,因为山水画的水墨技巧最先成熟。绘画中的“空”虽然源自道家与禅宗,却也离不开悠远的空间与成熟乃至幻化无常的水墨技法,以及边角构图。

敦煌的北魏壁画,天空用明艳的蓝色平涂,根本不讲空间感,自然也无所谓深浅浓淡的变化,那时的绘画没有“空”的意境。“空”呼之欲出的时候,也正是山水画表现空间感的技术达到极致的时候。

北宋中后期,郭熙《树色平远图》近看有千里之遥,同时,青绿山水也画出了蓝色天空的悠远之感,譬如北宋晚期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局部)

自郭熙而后,山水画的空间表现开始越过形态之境进入氛围之境,从高远、深远、平远转入迷远、渺远。相对而言,高远、深远、平远有形,而迷远、渺远无形。无形,正是“空”的基础。

北宋后期,山水画进入空间、大气与光影的时期(或所谓“印象主义”时期),既能表现响亮明快的光影,也善于表现朦胧幽微的氛围,自此,李成以来的神秘主义山水更为可观,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郭熙。同时禅宗画也迎来自己高峰,山水画出现了空幻之境,莫名之象。

边角构图为绘画带来大面积的空白,“物”处于边缘,“空”成为绘画的中心。如果分析马远《踏歌图》的结构,会发现这些边角山水暗藏一圈又一圈的抛物线,画中的空白因为这一圈圈抛物线的暗示,形成一个纵深的空间。所谓边角山水,毋宁说是抛物线构成的巨大空洞。没有这无形的空洞,没有幽微而又幻化无常的水墨变化,单靠参禅问道,“空”境无法诞生。

点击展开 马远 《踏歌图》

北宋至南宋山水之变,是“高远”让位于“深远”,“实有”让位于“空无”。北宋高远全景的中央高山如巨神,如圣殿,是世界的中心,是非人间的所在,是彼岸,只可远望,不可近玩。从全景到边角,是完整到局部,是“神的视角”转到“人的视角”。看五代北宋高远式全景山水,看画人在画外,目光起于此,终于此。同时,看画人又犹如在天上,拥有全知视角,万物皆备于“我”,“宇宙便是吾心”,此际,“我”即是无限,以无限面对无限。

南宋边角山水,看画人从天上走到画里,地平线也愈来愈降低,目光却又为无限所吸引。

当人在山水外,以宇宙之眼观看宇宙,则拥有无限,感到充实,而南宋边角山水是人间视角,从局部出发,是有限的“我”看万物,看世界。看画人身在其中,举目远眺,回望天外,唯见遥山远水,无穷尽的虚空,以有限面对无限,有一种直面遥远的迷茫、惆怅、失落、孤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远 《寒山独钓图》

人意识到自身的孤寂,更感到山水的孤寂,宇宙的无限虽然还在,却成了一种乡愁——流落人间的神恍然忆起他的前生与那永生而无垠的天国,就有这种迷茫惆怅。而这些情绪,最终又都消失在远方无尽的空白中,化为空灵悠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龚贤 山水册

山水画的“三远”,是什么?

画山水画,是古代中国人灵魂里的空间需求。

“远”就是空间,平远意在辽远,深远意在纵深,高远意在崇高。通俗点说,“深远”指深进去的空间,“平远”指很远很宽广的空间。“高远”就是很高的空间或者很高的一个东西,一座高山是高远,一座哥特式教堂或者摩天大楼,都是高远。而且,高远有虚实两种,譬如在外面看教堂是实的高远,而在教堂里面仰望穹顶见到的是虚的高远——这也就是天空的高远。

简单说,你站在山前,就觉得它高,你看山谷,就觉得它深,你离山很远,就觉得它矮而且平,归属于地平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洛神赋图》中的高远、深远和平远

山水画的图式分三大类:高远图式、平远图式、深远图式。

高远图式其实是全景山水画,其中并不只有高远空间,而是集三远于一身。从纵横方面看,高远提供纵高、深远提供纵深、平远提供横向,共同构成全景山水三个维度。譬如荆浩《匡庐图》,倘若去掉右边的平远群山,就没有遥远的感觉;去掉左边的深远山谷,景深感顿然减弱,而去掉中央主山等于去掉高度,去掉挺拔上升的浩然正气,《匡庐图》将会失去凝聚力,崇高景象亦骤然坍塌。

点击展开 荆浩 《匡庐图》

全景图式以宏观的高大全为重,空间深度感退居次要。平远图式则意在于远,强调远近关系。以角度分,平远构图有四种类型:高视平线、低视平线、三段式和全景式。以空间分,平远构图又为两类:单一地平线与多重地平线。

第一种,低视平线(或平视),前景树木高于远景,一切景物渐远渐小,墨色随远随淡,如宋代《寒林平远图》、《清明上河图》卷首谷场、元代曹知白《清凉晚翠图》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知白《清凉晚翠图》

第二种,高视平线,前景低于远景,远山在林木上方,如元人《林亭秋色图》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人《林亭秋色图》

第三种,三段式平远,即前景中景远景三段分开,由下而上依次排列,越高越远,近景为坡树,中景为水,彼岸远景的位置在前景之上,远景和前景之间隔着大片的水域,如倪瓒《容膝斋图》。

第四种,全景式平远。其实又是阔远,也是高视平线,比如董源《潇湘图》、赵佶《雪江归棹图》、赵孟頫《吴兴清远图》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孟頫 《吴兴清远图》

再来说说深远图式。典型的深远图式是左右结构,高山靠边侧身而立,斜伸到空间中,另一边则留出江河平远或者深邃的峡谷。也就是说,深远图式要在倾斜地面上布置倾斜的山景,早期深远图式就已如此,例如盛唐帛画《佛传·别离》、敦煌壁画《日想观》。高远图式,人和高山正面相对,自然就会用水平线布景。深远图式,人和高山侧向而对,故而取斜线布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敦煌壁画《日想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