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五大名窑,分别是: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虽说这五大名窑早已名震天下,数百年来李竟考据它们的地位也不曾动摇。只不过,这其中汝、官、钧、定四窑早有实物文献为证,唯独那哥窑至今找不到宋代文献和宋哥窑所在地。

这不单单成为困扰学术界的一大谜题,让哥窑扑朔迷离的身份更增加几分神秘色彩,诱人探究。

历代哥窑的粉丝不少,也不乏重量级人物。就如同乾隆皇帝就对其收藏的“宋代”哥窑青釉鱼耳炉爱不释手,还曾作诗赞它:

“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

乾隆素来爱在文物乱图画刷存在感,虽说在业内也曾被吐槽,不过这个习惯在关键时刻或许也可以起到文物鉴定的功效,毕竟乾隆珍爱的物件便有了皇家背书。就比如这只宋代青釉鱼耳炉,既然经清宫鉴定,并且是乾隆皇帝珍爱之物,这么说来权威性应该没有问题了吧?其实小约觉得倒也未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竟至今为止,未曾见过宋代文献中存有哥窑只言片语,这在业内便是相当诡异了。毕竟宋代文献史料存世不少,这偌大资料量竟对传世名窑竟无任何记载,着实让人难以理解。

而最早与哥窑似有关联的记载,竟是元末孔齐的《至正直记》中的“乙末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入旧造,识者犹疑之。……今日哥哥窑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如今业内多将文中所指这“哥哥洞窑”和“哥哥窑”视为哥窑。

不过这哥窑的称呼却是出于明人手笔。明朝文学家陆深攥写的《春风堂随笔》便有记载哥窑名称的由来。

据传在宋代龙泉地区有一对身怀制瓷绝技的兄弟,老大叫章生一,老二叫章生二,两人各掌一窑,便是后世所称的哥窑、弟窑。两人虽是血亲兄弟,但是在烧窑产瓷方面素来竞争激烈。眼见哥哥的出产的瓷器更胜一筹,弟弟便不服了。于是,弟弟来到哥哥的瓷窑动了些手脚,本准备让哥哥出丑,不想着这意外出炉的瓷器竟出现了近似铁线般的纹理。非但不影响质量,还平添出几分“乱而正,简而有趣”的美。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不过,这个故事如今看来更像是杜撰的趣闻罢了,虽然无从考证起,却也不影响明清两代人对哥窑的喜爱。

从明朝初期,明人就开始仿造哥窑。甚至从官方文献中亦可查到:宣德皇帝曾下令仿造哥窑瓷器。一直到明朝万历年间,也都有成功烧纸开片“碎器窑”的记载。

清朝更是出现了诸多关于哥窑的记载,只不过这些记载大多在时间、地点等关键点上说法不一,莫衷一是。连小约读来都觉得多有穿凿附会之嫌,难免使得哥窑的文献证据更是错综复杂。不过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明清两代对哥窑的追捧。

那么,这个神秘的宋代名窑到底有什么特别的魅力,让明清两代人这般追捧,竟连皇家都不惜开窑仿制?这各种种种,小约下回细聊,别忘了关注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