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曾率领岳家军屡次击败金兵,几乎收复汴京。然而,在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之际,宋高宗却连发十二道金牌将其召回。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完结,在秦桧的阴谋下,岳父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场秦桧制造的阴谋,其实岳飞的悲剧不仅揭示南宋朝廷内的权力斗争,也反映封建社会中忠臣与权臣之间的深刻矛盾......

少年岳飞立志报国

岳飞字鹏举,出生于北宋末年的河南汤阴,幼年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才智和勇敢。不幸的是,父亲在战乱中不幸去世,以至于家道中落,母亲姚氏承担起教导儿子的责任。

在母亲的教导下,岳飞刻苦学习兵法勤练武艺,立志报国且忠诚爱国,为日后的军旅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公元1122年,岳飞加入抗金将领宗泽的部队开始抗金生涯,因出众的才智和勇武很快在军中崭露头角,迅速赢得了上司和同僚的信任。宗泽曾赞誉他“此人可用,必成大器”。

靖康之变后金兵攻破汴京,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北宋宣布灭亡。南宋建立后,赵构即位定都临安,由于金兵的南侵和内部动荡,南宋初期的局势异常严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样的背景下,岳飞走向台前担当起抵抗金军的重任,还立志收复失地恢复宋朝的荣耀。

岳飞最注重军纪,提倡忠诚爱国,当时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且战斗力极强,是南宋抗金的中坚力量。

岳飞自己在战场上也身先士卒英勇非凡,深得士兵爱戴,在民间也赢得广泛的支持。南宋初期,岳飞率领岳家军与金兵进行多次激战,取得一系列重要的胜利。

当然这个时候还不是岳飞的巅峰,1134年岳飞率军北上开始北伐,以步兵击溃金国的拐子马、铁浮图等,收复北方的襄阳、郢州等失地,极大鼓舞南宋军民的士气。

时间来到1140年,岳飞在郾城再一次大败金军,进一步巩固南宋的防线。一年后岳飞率岳家军攻至朱仙镇,此地距离汴京仅有一步之遥,可以说抗金形势一片大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正当岳飞准备乘胜追击收复汴京时,宋高宗却突然连发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班师回朝。

这一突如其来的命令让岳飞极为震惊和失望,但作为忠臣只能遵命撤军,无奈之下发出一声感慨:“十年的努力一朝散尽。”

十二道金牌的紧迫与无奈

岳飞班师回朝的背后是什么原因,关于这一点有人说是,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的阴谋。

秦桧作为南宋丞相是主和派的核心人物,其实他还有另外一层身份。秦桧曾被金国俘虏,后来以“卧底”的身份在南宋为官且身居高位,换而言之就是金国在南宋的话事人。

岳飞是抗金的坚定支持者,因而视其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即使从个人利益的角度而言双方的矛盾也不可调和,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简而言之就是,只要金国威胁一日不除,自己在南宋的地位、利益就会很稳定。因此他才会以“孤军深入,不宜久留”为由,向宋高宗建议召回岳飞,北伐事业功亏一篑。

在秦桧的煽动下,宋高宗才会一天之内连发十二道金牌。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十二道金牌”是何意思?

南宋时期一道金牌已经足以代表皇帝的命令和态度,十二道金牌则是前所未有的紧迫和强硬。

岳飞在接到命令后虽万般不愿,却也只能选择听从,班师回朝的途中刚收复的失地就被金兵占领。

秦桧的阴谋不仅仅止步于召回岳飞,他深知对方是抗金的中坚力量,为确保金国的威胁、自己的利益必须除掉这一障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岳飞回到临安后,秦桧很快就以“莫须有”的罪名指控其谋反,还收买他的部下张宪、王贵等人逼作伪证。

为了确保此事顺利进行,秦桧还控制审判官员伪造证据,最终使岳飞被判死罪。面对秦桧的阴谋岳飞百口莫辩,宋高宗也在秦桧的煽动下,最终下达杀害岳飞的诏书。

1142年,岳飞在临安风波亭被赐死,年仅39岁,他的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也一同遇害。

岳飞的死讯传开后,南宋军民无不为之哀痛,岳家军士兵因失去领袖、队魂,抗金的希望随之破灭。南宋朝廷在失去岳飞后,不得不依赖与金国的屈辱和议以换取短暂的和平。

秦桧继续推行与金国的和议政策,南宋朝廷在屈辱中苟延残喘。直到宋孝宗时期,岳飞的冤屈才得以平反,后被追封为鄂王、立庙以祀,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杭州建造岳飞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岳飞的忠勇事迹和高尚品德一直被后世传颂,成为中华民族英勇抗敌、忠诚报国的象征,秦桧则被后世视为奸臣的代表,形象在历史长河中被钉在耻辱柱上。

哪怕是到了现在,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岳飞庙参观,凭吊这位民族英雄,同时对秦桧的铜像进行鞭打,以示对奸佞小人的鄙视。

宋高宗赵构的心理——自保与无奈

话又说了回来,岳飞的被害使得南宋失去最为坚定和有力的抗金将领,对南宋的政治和军事局势产生深远的影响。

岳飞之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南宋抗金事业的重大损失,北伐的希望几乎彻底破灭。

秦桧的和议政策在短期内的确为南宋带来相对的稳定,但也严重削弱南宋的国力和士气,将领和士兵对朝廷的决定感到愤怒失望、军心涣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宋在军事上采取防御策略,等于是放弃对北方失地的收复,专注于巩固南方的防线。对比岳飞北伐时的场景,南宋本有可能收服北方大片失地,如今却只能偏安一隅。

作为一国之君的宋高宗赵构,难道不明白利弊得失吗?很显然他是明白的,要不然也不会成为皇帝,既然明白又为何要杀掉岳飞呢?

岳飞积极北伐、屡战屡胜的同时,南宋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却日益激烈,当时朝廷内部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主战派主张继续抗金收复失地,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则主张议和,放弃淮河以北的土地。

宋高宗在两派之间摇摆不定,属于是“墙头草”一类的人物,但最终为了自己的利益倒向主和派。这里所指的“利益”是什么,可以单纯理解为皇位继承。

宋高宗为何要杀害为南宋立下赫赫战功的岳飞?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岳飞主张北伐,这种北伐的目的是为了收服山河,但而言有迎回被俘的宋徽宗和宋钦宗,后者让宋高宗感到威胁。

赵构的皇位并不是顺位继承,而是被文武百官共同推举的,从继承制上来说不合规,一旦两位老皇帝回朝,赵构的皇位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其次岳飞的军功卓著、威望极高,这让赵构担心他会成为不可控的权臣,甚至可能在北方自立。

赵构深知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的历史,对手握重兵的大将既依赖又忌惮。

岳飞若继续取得胜利,在军中和民间的影响力将更加强大,赵构无法忽视这一潜在威胁。在秦桧的煽动下,赵构最终决定除掉岳飞,以保全自己的皇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这点有一些小说、影视剧给出很好的解释,比如在一个画面中宋高宗在杀死岳飞后,在他的灵位前说了八个字,即“非卿不忠,非朕不明”。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不是岳飞不够忠诚,也不是赵构不知道他的忠义,只可惜大势所趋、利益所使,即使岳飞为南宋立下赫赫战功,但因为触动因触动宋高宗的利益也必须死。

所以说岳飞虽然是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是南宋历史上的一大悲剧,但也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复杂权力斗争,这类时期在历史上发生的何其多。

明朝时期“战神”朱祁镇曾被瓦剌军俘虏,弟弟朱祁钰登基称帝,还和于谦一起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使得大明国祚得以延续下去。

多年后朱祁镇回到明朝,朱祁钰出于兄弟之情没有杀他,却也为后来埋下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被抓的时候你不救我,反而还窃夺我的皇位,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过不去的坎。”

朱祁钰死后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事后功臣于谦被杀死。作为大明的功臣,于谦难道有罪吗?

很显然是没有的,奈何他的行为却影响了别人的利益,以至于造成后来的悲剧,岳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当然,历史书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历史却不以成败论英雄。

岳飞的英勇事迹成为后世人民心中的楷模,他代表一位英勇的将领,更代表一种忠诚勇敢和无畏,而秦桧则成为奸佞小人的代名词被世人所唾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现代社会岳飞的精神依然激励着无数人,一个真正的英雄不仅要有卓越的才能,更要有无私的奉献和坚定的信念。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