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渝西地区高光时刻逐渐开始回归。昨天渝跃财经发布的《重庆重仓渝西地区》视频,引发不少网友的讨论。实施先进制造业发展“渝西跨越计划”、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规划建设渝西国际开放枢纽,加快重庆新机场前期工作,布局6普铁、6条城际铁路,新增永川临江铁路编组……渝西地区作为重庆建设新的经济增长极,俨然成为全市新晋最热门的区域,一如当年的北部新区、两江新区和西部重庆科学城、主城都市区。

事实上,渝西地区也曾高光过。我们知道,在平行岭谷和大山大水之间的渝西地区,是重庆为数不多的、浅丘陵连片的区域,再加上长江和嘉陵江、涪江形成的发达水运网络,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布局。早在三线建设时期,江津、永川、合川等地,就已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1997年重庆直辖第一年,江津GDP完成79.8亿元,排名全市第二,仅次于渝中。合川也高居第四。全市GDP前四的区县,渝西地区就占据两席,足以说明当时的经济实力。

然而,直辖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川渝两地在争夺要素资源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再加上平行岭谷和丘陵形成的地理屏障,这使得成渝“背向发展”——对要素的吸纳能力远大于溢出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不足。渝西地区正好处在双核之间的中间地带,经济发展动力严重不足,面临边缘化的风险,未能将区位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如,2009年江津和永川GDP排名全市第9、第10,合川更是下滑至第12位。渝西地区三大区域中心城市尚且如此,普通县的处境就更艰难。

不过很快渝西地区迎来了发展转机。原来,2009年前后,重庆大量承接沿海和国际产业转移,全面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这给了基础条件不错的渝西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以及发展配套产业的机会。如,璧山借助毗邻西永微电园的优势,将该地区的经济重心转移到电子制造业上来。永川区则发展汽车制造、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产业风生水起。2019年江津、永川、合川分列全市第六、第八、第十,对比十年前,三地的排名都有明显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局面。2020年1月,国家启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其形成强大的战略大后方,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国家加快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此背景下,重庆加速“西扩”,成都持续实施“东进”战略,成渝相向发展,渝西地区因具有形成两大中心城市之间中部崛起的优势和机会,而再次迎来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