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上游新闻记者从重庆高新区深化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改革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重庆高新区深化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改革十条措施(试行)》(以下简称"十条措施")已于近期正式印发实施,将在全国率先探索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改革,精准管控土壤污染风险,让人民群众住得安心,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条措施’是我们根据高新区实际情况,开展的一次主动探索及‘小切口’改革。"重庆高新区生态环境局局长陈小龙介绍,此次出台的"十条措施",主要适用于高新区直管园区范围内规划用途调整为居住用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同时将实际用途改变为"一住两公"的存量工业厂房纳入了监管范围。除此之外的其他建设用地,以及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原址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修复治理活动,仍然按照《土壤污染防治法》相关要求开展。

"针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无论地块类型、潜在风险,以往均按流程开展调查监测,耗费大量时间和资金成本,影响供地效率的问题。"

陈小龙表示,对此,本次改革通过建立地块调查名录制度,分类实施管理,对用途变更为居住、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途的地块,在全国率先建立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分类管理名录,建立重点地块、一般地块、其他地块分类调查名录。

其中,重点地块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开展调查并编制调查报告,由政府开展调查报告评审;一般地块分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区域分别采样监测并编制调查报告,由业主单位自行组织专家评审;其他地块只需填写《土壤污染状况简易调查表》,不再组织专家评审。

此外,本次改革还弥补了监管薄弱环节,对于实际操作过程中,土壤环境管理仍然存在的要求不明确、责任不清晰的部分环节,在优化创新工作流程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切实筑牢土壤环境安全底线。

"‘十条措施’出台后,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掌握哪些地块需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不再像以前那样‘眉毛胡子一把抓’,工作效率明显提升。"

重庆高新开发集团土地开发部主管刘小燕表示,以高新区K05单元05街区详细规划调整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项目为例,按照改革前做法,该项目需要开展调查的区域面积为约17000亩,总调查费用将高达近1000万元,至少需要2至3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调查全部工作。改革推行后,需要开展调查的区域面积缩减至约3000亩,费用降至约180万元,调查时间也只需约1个月。

"近5年来,重庆高新区共完成174个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项目,单个项目平均用时约50天。"陈小龙介绍,按改革后的政策,70%以上的地块可识别为其他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报告编制时间分别减少60%、90%,节约调查费用80%以上。

上游新闻记者 王淳 张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