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题图 /Girls Band Cry
“求你了让我再看一集吧!”

1.

今年四月,有胆登上“原创大舞台”的日本新番不少,吸引了众多“原创番赌狗”聚集。其中在国内最具话题度的作品里,《夜晚的水母不会游泳》《Girls Band Cry》(后文分别简称《夜水母》《GBC》)两部都与少女、音乐息息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为“少女+音乐”番,两部作品的首集,都是两位主角一拍即合式的相似开局,然而原创动画的魅力就在于其不确定性,就在观众以为两部作品要一直“打擂台”时,它们的后续却迎来完全不同的走向:

《夜水母》的观众因两位女主的脸颊吻直呼“搞到真的了”,笑称隔壁百合番《恋语轻唱》猝不及防地迎来一个强劲对手;《GBC》不甘示弱,主角团三人穿上自己的“黑历史”T恤登台表演,将摇滚精神贯彻到底,为观众津津乐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来在大量偶像番、乐队番等“前辈”之后,少女与音乐的故事仍然能玩出新花样。当了解完《夜水母》《GBC》,就会发现这类原创番紧跟的时代趋势,不只是带有“百合”“流行乐”等话题标签,还有契合当代年轻观众的“精神状态”。

2.

《夜水母》作为动画工房创立50周年纪念作,四位主角的“萌”毋庸置疑,四人分别担任主唱、画手、作曲、剪辑,一同以匿名歌手“JELEE”的名义在互联网上活动。取材聚焦原创音乐团队以及自媒体运营的状况,相当与时俱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容方面,《夜水母》偏向刻画角色的成长与关系。

四人有着各自的特殊之处,可能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不被理解,也可能会因某些节点陷入迷茫焦虑。这类设定很难不引发共鸣,思考与纠结存在于现实世界里的每一个人身上。令人欣慰的是,动画中人与人的相遇给了彼此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每次看到四位“爆肝”新歌,很多观众都想吐槽“果然她们不是普通人而是天才”,但知晓角色创作心路历程后,相信大家还是会被新歌狠狠治愈。

3.

相较而言,东映动画、agehasprings、环球音乐合作的跨媒体企划《GBC》,所具备的商业属性要更明显一些。企划先组建了乐队,再往动画方向发展,意味着角色声优真的可以满足乐队Live演出需求。动画采用了日本观众不太习惯的3D制作,但角色流畅的互动、灵动的表情,处处展现出“不差钱”的气质,主创包括《LoveLive! Sunshine!!》系列导演酒井和男、编剧花田十辉,音乐方面则由为Aimer制作歌曲的玉井健二负责。

《GBC》的内容调性,也和同期播出的《夜水母》完全不同。辍学只身前往大城市的主角井芹仁菜,暂未向观众展现内心全貌,不过观众能够猜测到她多变的情绪、“麻烦”的性格,是因其过往的家庭和校园环境导致,甚至不是“大家一起唱首歌”就能简单解决的心理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动画提及的许多其他议题,也容易让人“深入思考后变得头大”,比如大城市的追梦人应不应该继续,原生家庭的控制、校园霸凌、长辈的期望与自己喜好相悖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种种压抑和不甘,《GBC》提出的解决方案很摇滚——挣扎、呐喊与反抗。这种表达与当代许多年轻人喜爱的宣泄方式不谋而合,你看主角礼貌微笑着竖中指的表情包广为流传,完全与互联网“发疯文学”有异曲同工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

其实“少女+音乐”要素搭配的动画并不是日本市场的新鲜产物。但每每讨论,都总离不开10年代佳作云集的“偶像番”。

不论围绕偏向现实的职业偶像,还是更具活力的校园偶像,多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朝着梦想目标努力前进的故事,剧情冲突主要源于内心矛盾与人际关系上的变化,换个视角看,也是充满着“友情、努力、胜利”的内容类型。观众感受角色的朝气明媚、欣赏精致舞台,这类作品提供的情绪价值,就和日本真实的“养成系偶像”如出一辙。

前期《偶像大师》《LoveLive!》系列势头强劲、带动风潮,以至于二次元偶像和三次元爱豆一样进入了“偶像战国”时期。10年代后期则诞生了不少非常规意义的“偶像番”,如《赛马娘》《佐贺偶像是传奇》《少女☆歌剧》等,偶像元素融入新的风格,让当时的观众们眼前一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努力前进的角色的确为许多年轻人带去振奋,而今与少女、音乐相关的动画,逐渐重视起现实要素,不少主角的成长路上多了专属于现实的疼痛。

《孤独摇滚》引发社恐的“演我”共鸣,《BanG Dream! It's MyGO!!!!!》复杂的人物关系、矛盾冲突的积累爆发让国内观众上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的《夜水母》和《GBC》,都走出了不一样的路线。“丧”中带点温暖的内容,或许更容易打动本就疲惫的观众。

究其原因,除了新生代年轻人热衷内心探索、自我对话的特点之外,商业层面大概如同《GBC》动画音乐制作人玉井健二所述:“只靠偶像魅力可挖掘的市场空间已经不多了。”

5.

毕竟音乐除了在内容层面烘托剧情氛围外,还在作品的营销推广上贡献一份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夜水母》JELEE日推账户持续更新中

放眼整个日本文娱产业链,动漫、音乐向来都很“能打”,两者相结合爆发出高商业价值的IP不胜枚举,且不局限于音乐题材动画领域。当日本流行音乐市场和二次元融合度越来越高,歌手携动漫歌曲登上红白歌会的频率逐步变多,动画出品方、音乐公司势必更加重视相关歌曲的推广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鬼灭之刃 锻刀村篇》动画OP、E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锯人》动画第7话ED

这样一来,动漫音乐内卷成为注定结果,大家卷动画歌曲质量、数量,也卷歌手、制作人的大牌/受欢迎程度。

然而近年来流媒体和疫情的冲击巨大,且不说日本社会的“低欲望”状况,需要找寻新的切入点调动消费者情绪,产业链下游负责变现实体碟片、剧场演出等环节也在迎来变化。另一方面,日本乐坛自身的更迭也极其明显,Vocaloid圈频繁为日本流行乐坛输送创作、演唱人才,米津玄师、YOASOBI、Ado等成为日本音乐排行榜常客,也是热门动漫乐于选择的主题曲合作对象。

去年日本动漫音乐“赢家”,出自《我推的孩子》,主题曲《偶像》由YOASOBI演唱。虽然负责发行的索尼音乐并未进入动画制作委员会,但歌曲搭配首播剧场版对“偶像”星野爱刻画,为后续正片的悬疑元素展开起了个好头,网络传播效果十分可观。据悉,该曲于去年斩获日本海内外65项榜单年冠,获得MTV日本音乐录像带大奖“年度歌曲”奖及“最佳动画视频”奖,同时拿下Apple Music「2023年全球百大最热曲目」第7、Billboard「YEAR-END CHARTS Billboard Global 200」的第42位,均为J-POP的历史最高排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人气的改编番剧已经卷到这种地步,像《夜水母》《GBC》这类从企划之初就与音乐绑定的原创作品,受众会进一步细分,更需要仔细思考究竟如何让内容和音乐打动人心。

哪怕在《京吹》《素晴》《无职转生》续作、新作《怪兽8号》等对手面前,原创作品可能并非四月新番的重头戏,可好在少女们不管是当偶像、组乐队、或者成为匿名音乐人,鲜活的角色和歌曲,仍有调动观众情绪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