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没有注意过,有些孩子从生下来,耳朵上就会有一个小孔。邻居家孙子6个月,他的耳朵上就有这么一个洞。

邻居阿姨逢人就说,他家小孙子耳朵上有个“聪明洞”。阿姨很高兴地表示:在面相学来说,这个洞说明孩子以后会很幸运,长大后会不愁吃、不愁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不知阿姨的理论从何而来,但确实有不少地方对这个耳朵上的小洞有别样的说法。比如在我老家,这个小洞被称为“仓耳”,寓意孩子以后粮食不愁,大富大贵。

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小洞,却让孩子前段时间去了趟医院。起因是:孩子妈妈无意中发现儿子耳朵小孔那有点脏,用手轻轻地搓了搓,谁知几天后便看到有一些些液体从中流出。

孩子妈妈见状,以为自己没给孩子弄干净,又用棉签慢慢的给娃清洗。然而几天后,孩子的耳朵上的小洞突然开始肿胀、发红,孩子也一个劲地哭。

这时家人才意识到孩子的耳朵可能出了问题,赶紧带孩子去了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检查后被医生告知:孩子的耳朵有点发炎,要先给孩子消炎。如果继续发展,甚至有可能要做手术。

家人不理解,平时好好的怎么就突然发炎了?医生推测可能是妈妈在给孩子清洗时,手上的细菌进入了孩子的小洞,引发了炎症

后来经过医生的科普,家人才知道这个小洞并不是什么“聪明洞”,而是因为孩子先天发育不足导致的“耳前瘘管”

耳朵上的小孔是怎么形成的?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耳朵上有小孔的孩子,其实并不在少数。这是因为“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常见的外耳畸形,它在儿童中的占比并不在少数。

它的出现是由于,孩子胚胎时期耳廓形成过程中融合不全所致。临床上显示,这种小孔通常位于耳轮脚前,单侧或双侧都有可能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统计数据来看,如果家族中有耳朵上有小孔的成员,那么下一代耳朵上出现小孔的几率也会增加。这意味着耳瘘是一种遗传性的生理特征。

虽然耳瘘属于孩子耳朵发育不完善,但好消息是:不过分刺激,只要护理得,不要像我邻居家妈妈那样,用手去揉搓。一般都不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

要注意护理

虽然耳瘘看似只是一个小孔,但其实里面的结构非常复杂,建议家长要提醒孩子保持此处的卫生,平时不要去揉搓,更不要用力去挤抠。

众所周知,人的手上可能携带非常多的细菌,一旦这些细菌进入小洞,就很可能形成感染。

轻则红肿、发炎,严重还可能导致化脓,并伴有剧烈的疼痛,会让孩子非常难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医生提醒,一旦化脓,伤口就会沿着小洞向内发展,如果感染累及到软骨膜,可能引发耳廓软骨膜炎,表现为耳廓局限性隆起、红肿、疼痛和灼热感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遗传性耳瘘本身可能不直接影响听力,但化脓和感染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对听力造成间接影响。

而且感染一次后,很有可能会反复感染,进而影响孩子耳廓的美观。等孩子长大爱美了,这种变化又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如何护理?

看到这里是不是会有些担心,也会有疑问:遗传性耳瘘后果这么严重,那么平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需要说明的是,一些孩子耳朵的小孔,可能会随着孩子长大而自愈,所以如果发现孩子耳朵上有小孔,家长也不必过于惊慌,可以先观察一段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观察的同时也要提醒孩子,保持耳朵的清洁,特别是小孔周围的卫生,在洗脸或洗澡时,要尽量避免水和异物进入小孔,以免引起感染。

当然也要减少用手或其他物品挤压、抓挠小孔。

除此以外,还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护理:

●局部清洁卫生:

保持瘘口及周围的清洁,定期用酒精棉球或生理盐水进行擦拭,特别是在流出分泌物时。

这样可以避免瘘口受到灰尘、污垢等污染物的直接接触。

●休息与运动:

在伤口愈合前或瘘口感染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如游泳、跳水等,以免水或其他污染物进入瘘口。

适当的休息有助于伤口的愈合,可进行轻度活动以提高免疫力。

●饮食调整:

如果已经有点红肿,那么在这期间要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烟酒摄入,以降低对瘘口的刺激。

多吃清淡、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鱼肉、鸡蛋、蔬菜、水果等,有助于瘘口的愈合和身体的恢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上述的日常护理,平时也要密切观察瘘口的症状变化,比如出现红肿疼痛等情况,一定要带孩子及时就医。

最后想说,虽然遗传性耳瘘并不是特别严重的问题,但正是由于它太普通,导致不少家长忽视了对它的护理,反而引起了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

如果你家孩子也有遗传性耳瘘,一定要按照文中所说的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