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哈尔滨地铁上,一位大学生对着一位传教阿姨强势输出。

大学生毫不客气说,“你选择信耶稣,你不如去信女娲捏小人”。

接着,这位大学生就开始给传道阿姨上课了,讲述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有五千年文明,中国的神话比他们西方的神话强,我们应该文化自信什么的。

据说,现场这位传道阿姨有几次近乎祈求的对大学生说,“让我说说”。

可大学生还是不依不饶,他像是进入到了一种很亢奋的状态里,这个状态,让我想到张维为。

张维为教授说话的时候,就有股同样的劲,动不动就避开事实不讲,然后你们西方如何如何,我们东方如何如何的。张教授上价值的地方,大部分也都落在了他的那本书《中国人,你要自信》上面。

但是说的不客气一点,在地铁上如此咄咄逼人的去教育传教大妈的大学生,你这是自信吗?我怎么感觉这是一种自大,是一种极度自卑之后的亢奋,是一种喜欢用强势语言去压倒一切的粗鲁行为呢?

有人认为,这位大学生,真是未来可期,应该尽快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但是他这样的人民教师,我们也不少啊,搞“一言堂”就是了。教孩子们,你要自信,不要崇洋媚外,这多容易啊。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种相当偷懒的教育观念。

自信可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日积月累,在生活中,学习中,自己获取的。你让孩子整天吃预制菜,吃神似鼠头的鸭脖,给他们灌输的都是一些陈词滥调,还告诉他,中学生,你要自信。自信个屁啊,能否先改善一下学生的饮食环境,把课程做的精致一点,对标一下国际上的先进理念,不要玩闭门造车,王婆卖瓜那一套,行不行。

大学生说的那些东西,看似“正确”,隐然之处,却有一种裹脚老太太式的顽固与执拗,那种压倒一切的姿态,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些60年代中后期年轻人身上的影子。

反观之下,我觉得那位传道阿姨才是真的自信。

自信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需要总是向别人去证明自己,这个才是自信。大学生脸上的状态,我看到的其实是狂妄。

我个人是不信教的,但身边却有很多信教的朋友,我很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信仰让他们的生活,变得很认真,也很克制,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而那位咄咄逼人的大学生,你的生活方式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国内的舆论环境下,有了张维为、金灿荣、司马南等人活跃于重要的电视台,社交平台,尤其是短视频平台,这会让这些新一代的年轻人,不自觉的被同化成了一样的个性。对于这位大学生来说,这也是更为可悲的地方,他根本没有自己的个性,他说的那些东西,其实都是人云亦云的。

我于是也理解了张维为教授,为什么在同济这么受学生们的爱戴。想来正是因为,大学校园里,尤其是男生,在个性这块发育的严重迟缓,上课怯于举手回答问题,不敢与教授围绕一些观点进行争论,对真正的智性上的提升毫无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无非就是怎么跟辅导员搞好关系,怎么把自己的综测弄个高一点好拿奖学金,然后就是附近的哪家优惠券更划算。

这些自卑而又缺乏个性的人,突然有一天看到了温和宽厚的长者,张维为教授,耐心告诉他,“中国人,你要自信”时,这些大学生怎么可能不爱张维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