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聪明的杨德祖,世代继承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绵帛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罗贯中

罗贯中口中的聪明人杨德祖,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大才子杨修。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杨修只是个普通人,一个在曹操面前鞍前马后的小兵卒,其实不然,杨修的家庭背景非常雄厚,是著名的弘农杨氏,可谓是世代簪缨之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祖辈是东汉的高官,从老祖宗杨震开始便已是太尉,之后连续三代尽皆官至太尉,当真是位高权重,正如《后汉书》中所云:自震至彪,四世太尉。

杨震是杨修的曾曾祖父,杨秉是曾杨修的祖父,杨赐是杨彪的祖父,而杨彪则是杨修的父亲,他们四人在当时都是刚正中直的正派人物,就连东汉皇室也得礼让三分。

只不过遗憾的是杨修并没有将他们杨家的光荣延续,反而成为了曹操的刀下亡魂。

当他被杀后,身为父亲的杨彪自然是悲痛万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也让杨彪日渐消瘦,曹操作为一代奸雄,自然不会忽略杨彪的感受,曹操虽然没有因为杨修的事而累及杨彪,但还是装模作样去慰问了一番。

目光如炬的曹操一眼就发现了杨彪消瘦了不少,便问他为何消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彪作为官场老油条,一下就听出这句慰问背后蕴藏的杀机,一旦自己表现出些许怨恨曹操的意思,那么接下来自己也只能去找儿子去地下团聚了。

杨彪短暂思考之后,轻声叹息回答了曹操一句话,成了千古名言。

那么作为聪明代表的杨修为何会身首异处,身为父亲的杨彪面对曹操的慰问又回答了什么?

我们一起来看。

杨修揣摩曹操的心思

杨修为人好学,十分聪明,是当地出了名的才子,建安年间,就被举荐为孝廉,后来被曹操提拔为主簿。

主簿是掌管文书的官员,虽然职权不是很大,但却处在国家政权的核心,当时曹操喜好行军打仗,朝堂政事多让杨修来负责,杨修每次的处理都能让曹操满意,颇受曹操重用。

但也正是由于他能揣摩出曹操的心思,最终让他惹出了杀身之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次杨修跟着曹操出行,走到了曹娥碑下,石碑的北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窠臼”八个字,曹操看着晕头转向,就问杨修知道不知道这八个字什么意思。

杨修微微一笑回答说:知道。

曹操就很郁闷让杨修先不说,容他想一想,结果曹操一直想了30里才想出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

曹操是个爱才的人,他在百官面前直言,自己的才华不如杨修,这更让杨修目中无人。

又有一次,曹操命人修建相国府的大门,刚刚建了一点,曹操便来视察,临走时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大家就郁闷不知道曹操这是什么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修看到之后立即命人将门拆掉重新修建了一个稍微小点的,建成之后,曹操很满意,他便向人解释:门上写活,分明就是个“阔”字,丞相就是嫌门建的太大了。

曹操诛杀杨修

上面的这两件小事还不至于让曹操动杀心,但是杨修接下来做的这两件事,却让曹操整个人都不好了。

曹操位高权重之后,对于继承人自然也要考虑,曹操的儿子很多,他最喜欢的当属曹冲,只不过曹冲早夭,曹丕和曹植因此成为了竞争者,而就在两人的争夺中,杨修参与到了其中,并且多次帮助曹植通过了曹操的考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事自然没能瞒得过曹操,曹操得知此事后,很是气愤,想想也是,曹操本来就想考验自己的儿子,是和外人无关的,杨修的插手显然是参与了曹操的家务事。

曹操直接写信给杨彪,说:

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

杨彪听闻之后,自然少不了要教训杨修一番,可是杨修却丝毫没有收敛。

碍于杨彪的德高望重,曹操也没有实际处罚杨修,甚至还一直将杨修带在身边,曹操攻打汉中之地,杨修也得以随军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