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论文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作者:崔天巍、刘龙祥

通讯作者:付永柱、李翔

通讯单位:郑州大学

研究背景

近些年由于锂资源的匮乏,导致锂的价格逐年上升,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大规模应用。因此,寻找合适的替代品迫在眉睫。钠离子电池具有与锂离子电池类似的工作性质,但具有低成本和高安全性等优势。因此,其在下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设备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此外,电池的能量密度主要是由正极材料决定的。在众多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层状氧化物因其高的输出容量及可观的循环稳定性脱颖而出。O3型层状氧化物由于其内在的充足Na含量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被认为是钠离子电池(SIBs)实际应用中最有前途的候选材料之一。然而,受不可逆氧损失和O3–P3相变的影响,O3型正极总是受到低截止电压(通常4.2 V)的限制,这限制了其容量的完全释放。

工作介绍

近日,郑州大学付永柱教授和李翔副教授设计了一种新型的O3型Na0.8Li0.2Fe0.2Ru0.6O2正极材料,其通过双还原耦合机制显著提高了高压下阴离子氧化还原的可逆性,应用于4.5V级钠离子电池(SIBs)。研究表明,通过形成强共价Fe/Ru−(O−O)键和抑制从O到P相的层间滑移,该正极在4.5 V的高电压下展现出卓越的循环稳定性,循环1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5.4%(1.5−4.5 V)。此外,通过HAADF-STEM和7Li固态核磁共振(NMR)结果揭示了过渡金属迁移的缺失和可逆锂迁移的存在,进一步增强了正极的结构稳定性。该研究为提高阴离子氧化还原的可逆性和实现稳定的高压O3型层状氧化物提供了创新策略,推动了钠离子电池的进一步发展。其成果以题为“Facilitating an Ultrastable O3-Type Cathode for 4.5 V Sodium-Ion Batteries via a Dual-Reductive Coupling Mechanism”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博士研究生崔天巍为本文第一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JACS)

研究内容

首先,通过XRD和Rietveld精修证实了NLFR的晶体结构属于R-3m空间种群,为O3型结构。此外,HAADF-STEM图像揭示了NLFR材料的原子结构。电化学测试表明,在1.5−4.5 V电压范围内,NLFR电极在1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5.4%,5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82%。考虑到截止电压和循环稳定性,该正极材料在众多O3型正极材料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其次,通过原位/非原位XRD表征发现,在NLFR正极中,O3−P3的相变被成功抑制,取而代之的是O1′相和O1相。更重要的是,即使经过100次循环,O1′和O1相仍然存在,这为实现稳定的长循环提供了坚实的结构基础。此外,HAADF-STEM和 7 Li SS-NMR结果显示在该电极中TM迁移被成功抑制且存在可逆Li迁移,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电极的结构稳定性。之后,通过XAS和XPS光谱证明,Fe/Ru双还原耦合机制可以在深度脱钠状态下触发,通过形成强共价的Fe/Ru-(O-O)键,显著提升了阴离子氧化还原的可逆性。因此,NLFR正极在截止电压为4.5 V时呈现出比在截止电压为4.2 V时更好的循环性能。最后,通过组装以硬碳为负极的全电池评估了NLFR正极的潜在实用性。NLFR//硬碳全电池可提供超过170 mAh g -1 的可逆容量,并在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近80%,这表明所设计的NLFR正极材料具有巨大的实用前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NLFR的结构表征(图片来源:JAC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电化学性能(图片来源:JAC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3、NLFR的结构演变(图片来源:JAC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4、双还原耦合机制(图片来源:JAC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5、全电池性能(图片来源:JACS)

总结展望

本研究成功设计了一种新型O3型正极材料Na0.8Li0.2Fe0.2Ru0.6O2,实现了4.5 V级超稳定的钠离子电池。通过原位/非原位XRD结果揭示了O3−P3相变的抑制,以及通过HAADF-STEM和7Li SS-NMR结果证实了过渡金属迁移的抑制和可逆锂迁移的存在。尤为重要的是,研究人员证实了Fe/Ru双还原耦合机制可在深度脱钠过程中触发,得益于强共价Fe/Ru−(O−O)键的形成,其有助于提高阴离子氧化还原的可逆性。因此,即使在4.5 V的高截止电压下,该正极也展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即使在如此高的截止电压下,NLFR电极仍展现了在众多O3型正极材料中优异的循环性能。最后,通过与硬碳负极组装的全电池评估了正极的潜在实际应用价值。这项工作为提高阴离子氧化还原的可逆性提供了一种通用策略,并为设计稳定的高压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打开了新的大门。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付永柱,郑州大学化学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7年回国前在印第安纳大学-普渡大学联合分校担任助理教授。目前承担NSFC-河南联合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河南省创新引领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课题等。研究领域包括高能量电池电极材料、高离子选择性膜材料、及高效催化材料。已在Chem. Rev., Chem. Soc. Re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Adv. Mater., Nat. Commun., PNA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0篇。担任能源领域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副主编。

李翔,郑州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郑州大学青年拔尖人才。2013年、2016年在南京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后,于日本筑波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电化学储能,包括锂/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电解液改性等。至今在相关领域发表论文40余篇,第一/共一或通讯作者20余篇,包括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ACS Energy Lett., Adv. Funct. Mater., Energy Storage Mater., J. Mater. Chem. A等;申请专利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河南省联合培育(优势学科类)项目等。担任能源领域期刊eScience青年编委。

第一作者:

崔天巍,郑州大学化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比能锂/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dv. Funct. Mater., Energy Storage Mater., e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6篇。

课题组链接:

http://www.fuchemlab.org/sy

邀稿

今天,科技元素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视,中国迎来“科学技术爆发的节点”。科技进步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耕耘。在追求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化学领域国际合作加强,学成归国人员在研发领域的影响日益突出,国内涌现出众多优秀课题组。为此,CBG资讯推出“人物与科研”栏目,走近国内颇具代表性的课题组,关注研究、倾听故事、记录风采、发掘精神。来稿请联系C菌微信号:chembeango101

投稿、转载授权、合作、进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