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北京,有一座名为潭柘寺的古刹。

别看庙宇不大,它的地位却很特殊,曾有武警24小时站岗,这份“待遇”在我国诸多名寺里也是十分出挑的。

那么北京潭柘寺有着怎样的历史?为什么总听人说,“先有潭柘后有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千年古寺,历史悠久

潭柘寺的历史,能够追溯到西晋时期。

那时候它还叫嘉福寺,规模不大,建成之后,甚至有破败之景。

而原因也很简单,当时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民间接受度尚且不高,自然也就没什么香火。

更严峻的是,北魏和北周期间曾经两度灭佛,佛教发展与传播愈发坎坷。

倘若不是唐代华严和尚及时来“救场”,为寺庙确立宗派,潭柘寺想发展起来,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北京所处区域,那时候还叫幽州。

所有“先有潭柘后有北京”这句谚语,一开始的描述应该是“先有潭柘后有幽州”才对,由此也能看出它的确有过一段辉煌时期。

可惜好景不长,唐武宗信道不信佛,直接下令在全国摧毁佛寺,潭柘寺也没能从中幸免,逐渐走向了破败。

等这座寺庙再次出现在众人眼前,已是五代后唐之际。

当时佛教处境稍有好转,从实禅师将潭柘寺从华严宗转禅宗,又兴盛了一段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辽代律宗盛行,奉行禅宗的潭柘寺香火衰微;

金代禅宗复起,潭柘寺先后涌现出了数位大师,寺庙才得到拨款,进行了一番修整和扩建。

对于潭柘寺来说,金熙宗完颜亶是个重要人物,不仅因为他给寺庙拨款,更因为他开创了皇帝到潭柘寺进香的“风潮”

皇帝作为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亲自去进香,潭柘寺又如何能不崛起?

元代时期,潭柘寺的地位依旧不容忽视,就连忽必烈的女儿出家都选择了那里。

这里还有个与“铁杵磨成针”相似的小故事,这位公主日夜跪拜诵经,竟然在地砖上磨出了脚窝,如今那块拜砖还供奉在殿里。

明代时期,帮助朱棣“靖难”的姚广孝,辞官过后选择在潭柘寺隐居。

据说他曾从这座寺庙里得到启示,随后照着修建了北京城,而他隐居时居住的少师静室,如今遗址犹存。

由于明朝不少皇帝和妃子信佛,潭柘寺在此期间多次扩建,最终才奠定了如今的格局。

那时候的潭柘寺已经不仅是一个寺庙了,更是明朝的对外交流中心,国外有许多人慕名来此学习佛法,包括无初德始、底哇答思等。

这一时期,潭柘寺几度改名,比如龙泉寺、嘉福寺等等。

不过民间依旧称呼其潭柘寺,毕竟那里让普通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深潭与柘树。

时至今日,潭柘寺的历史已经将近1700年,如此悠久的时间自然也衍生出了许多传奇的故事,那么潭柘寺到底有哪些“奇闻异事”呢?

二 、潭柘寺的传说与奇物

首先要说的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拜砖”

据说明朝万历年间皇太后来寺中进香,看到这块砖后大为感动,特意将其请回皇宫内院让妃嫔们观览。

此外,在潭柘寺下塔院西侧还有一座神秘的墓塔,被人们称为“虎塔”,说的是一只山间猛虎与潭柘寺“疯魔和尚”因亮法师的故事。

那只猛虎原本住在后山上,很不老实,时常下山偷吃人们的牲畜。

因亮法师得知这件事后,特意前去教化,让其弃恶从善、吃素斋。

再后来因亮法师离世,这只老虎悲恸绝食,在五天后追随因亮法师而去。

寺中高僧感慨它的虔诚,特意依照大和尚的待遇给它修了一座高塔,这就是“虎塔”的由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这个故事也只是传说罢了,倘若虎塔真是由此而来,那么潭柘寺中与之对应的“龙塔”又是为何而修建的呢?

潭柘寺的传说,基本上都与一些奇物对应,最著名的莫过“潭柘四宝”

它们分别是华严禅师画像药师佛像大雄宝殿里的两根“自油柱”,以及龙王殿屋檐下挂着的那条石鱼

令人惋惜的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潭柘寺曾经发生过一次火灾。

这次火灾过后,潭柘寺四宝中的前三样就没了,有人说是被烧毁了,也有人说是意外丢失了,真相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唯独流传下来的“石鱼”,后来也遭到了一些破坏,被送到了潭柘寺库房中保存。

如今我们看到的,挂在龙王殿檐下的石鱼,其实只是个复制品。

即便是复制品,人们也很感兴趣,因为据说石鱼原是龙王龙宫里的宝贝,是龙王准备送给玉帝的东西,不知道怎么的出现在了潭柘寺里。

石鱼长1.7米,看起来像是铜铸的,实际上却是一块石头,击打时可发出“五音”

令人震撼莫名。

更神异的是据说石鱼可分为13个部分,分别代表我国的不同地方,敲击哪个位置,对应的区域就会下雨……

龙王的宝贝,对应“呼风唤雨”之能,倒也说得过去。

当然这只是传说,就像潭柘寺里失踪的那口“宝锅”一样,只能当个故事听。

宝锅有两个故事,一个是我们能理解的,一个是不能理解的。

能理解的是那口锅在煮粥的过程中能够自动分离沙石和米,这很正常,无非是锅底有设计,在煮粥的过程中搅动,密度大的沙石自然朝着底部聚集;

不能理解的是用那口锅煮粥,怎么都吃不完,也就是所谓的添人不添米。

据说当年潭柘寺“开戒”,给周边的灾民施粥,一锅粥足足施了53天,看起来居然一点没少。

后来周边的人不信邪跑来吃,怎么也吃不完。

第二个故事明显有“夸张”嫌疑,不过那口宝锅是确实存在的,潭柘寺还曾摆出来展览过。

只可惜新中国成立前兵荒马乱,这口宝锅也不慎丢了,不能目睹一番,实在令后人感到遗憾。

通过这些奇物,不少人联想到了24小时驻扎的武警,那些武警在潭柘寺站岗,是否是为了保护潭柘寺中的“宝贝”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 、武警站岗的原因

武警之所以在潭柘寺站岗镇守,的确是为了保护“宝贝”

不过这里的宝贝并不单指我们上面提到的文物,还有高僧舍利,以及潭柘寺本身。

潭柘寺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曾经出过不少高僧。

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华严祖师、从实禅师之外,还有广慧通理禅师、相了禅师以及达观真可大师等等。

这些人圆寂之后多半都是会留下舍利,由寺庙供奉的。

在近现代历史上,不乏偷盗舍利的事情,因此潭柘寺有武警看守也很正常。

除了历代高僧留下的舍利之外,潭柘寺作为千年古刹本身也很珍贵。

据说清朝时期,潭柘寺内有999间半房间,俨然可以说是“小故宫”

现在没有这么多了,不过古殿堂大多都保留了下来,还有六百多间,其中一些主要的建筑大多建在南北中轴线上。

比如说,康熙亲笔题字的翠峰丹泉,全部彩绘的木牌坊,还有地位极高的“大雄宝殿”。

大殿中间供奉着释迦牟尼的塑像,大殿正脊还有两个元朝时期流传下来的巨型碧绿琉璃鸱吻。

除了各类建筑之外,潭柘寺还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

比如寺外塔院里的两棵娑罗树,据说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了,再加上寺中的紫玉兰、御竹,属实令人感到目不暇接。

毗卢阁前的“帝王树”,想必大家有所耳闻,它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

据说清朝的时候,有新皇则树长新干,此后新干会与原本的树干合二为一,这也是为什么那棵树如今要六七个人才能抱得过来。

传说真假难辨,不过“帝王树”屹立在那里,是真切存在的,这样的古树要是不小心被人损毁,那确实令人痛心。

不过,守卫这些“宝贝”,只是潭柘寺有武警驻守的原因之一。

潭柘寺不是十大名寺之一,却有武警驻守,很大程度上与其地理位置、文化与宗教象征有关系。

潭柘寺毕竟是北京地区最大、最有名的寺庙,而且在明朝时期就肩负着对外交流的重任。

所以很多名人政客、宗教领袖来的时候,往往会去那里看一看,这时候做好安保工作就很有必要了。

再者说了,潭柘寺在北京的诸多人文景观里都是数得上的。

去北京旅游的人,逛长城故宫之余,如有闲暇多半也会去这里看看,人流量可想而知。

为了保障大家的安全,安排武警保护也能更好地维持秩序,防止出现骚乱以及踩踏之类事件。

出于上述多方面考量,潭柘寺才会有武警24小时驻守。

不过不管怎么说,一座寺庙能够享受这样的“待遇”,也算是独一份了。

四 、“先有潭柘,后有北京”

潭柘寺“牛气”的地方,可不仅仅是有武警驻守。

我们上面提到的“先有潭柘后有幽州”“先有潭柘后有北京”,同样是令人惊叹的地方。

在这里,我们不妨详细讲讲这些民间谚语的由来。

首先,从时间角度看,幽州作为都城兴起前,潭柘寺已经在当地扎根了。

而且北京当年属于边陲地带,文化发展程度不如中原,在佛教传播这点上同样也是如此。

当年,佛教从印度传来,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向周边发散,所以我国第一座寺庙才会是洛阳白马寺。

之后北京或者说幽州地区还没有发展起来,潭柘寺就已经在根植当地了,从这个角度看潭柘寺的确在北京、幽州之前。

其次,从空间角度看,潭柘寺的前身嘉福寺一开始是很小的。

不过华严和尚到来之后,信徒日益增多,原先场地不够用了,众人这才填平青龙潭,奠定了此后格局演变的基点。

而后历朝历代添砖加瓦,到了明朝其格局才算基本形成。

明清两代对北京城的修建,在空间上的确对潭柘寺多有“借鉴”,北京城的很多地方,我们都能从中看到潭柘寺的影子。

比如说,潭柘寺是999间半房舍,而紫禁城房舍数量为9999间半,同有“九五至尊”之意;

潭柘寺有九门九关,北京城同样有九座城门,至于紫禁城太和殿的建筑形制更是和潭柘寺大雄宝殿极为相似。

正因如此,所以当地人对潭柘寺抱有一种极其特殊的情感。

历朝历代留下了无数有关潭柘寺的诗歌,甚至有皇帝留下的御诗,可要真说深入人心,它们加起来都抵不过一句“先有潭柘后有北京”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距离市中心也不过三十多公里,它背靠的宝珠峰,被九座山峰呈马蹄形状环绕了起来。

也正是这座山起到屏障作用,挡住了周边寒流,保证了当地温暖而优美的环境。

从各种角度看,潭柘寺都称得上一句“得天独厚”

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佛门声望方面,潭柘寺都是不容小觑的存在。

参考资料

《潭柘寺历代高僧》 新浪网

《潭柘寺进香古道》 新浪网

《潭柘寺基本资料》 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