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罗乾波

出品 |波哥看楼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每日经济新闻4月30日报道:

4月29日,大悦城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全票通过关于调整公司组织架构的议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接近大悦城的相关人士处获悉,上述具体改革方案在大悦城内部已于近期得到落实。

本次内部架构改革主要体现在根据战略聚焦原则进行的优化,涉及区域及城市公司的调整。具体来看,原来的“10个区域公司+4个城市公司+4个事业部”整合为“7个区域公司+4个城市公司+1个事业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公开资料显示,本次大悦城的组织架构的优化,主要在两大方面:

1、区域合并:

·东北区域公司相关业务调整至北方大区公司——北京公司负责管理;

·浙江区域公司相关业务调整至华东大区公司——上海公司负责管理;

·长沙地区相关业务调整至华南大区公司负责管理;

·武汉地区相关业务调整至西南大区公司负责管理。

同时,上述被调整的区域公司仍保留城市公司或事业部建制,确保项目交付等工作顺利开展,但组织机构得到精简。

据波哥看楼市观察,东北区域、浙江区域和华中区域,这三大区域公司已分别被整合或撤销了,也即由原来的10个区域公司变成了7个,进一步把相对低能效的区域进行了有效的梳理和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大悦城的这个动作,跟一些同行,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在大家普遍把东北区域和华中区域进行合并撤转的共同节奏中,将浙江公司合并到上海或华东大区,还可以好理解一点,但也说明一点,浙江区域的业绩不甚理想,不像许多同行那样,还保留了浙江区域或城市公司的模式,同时,还有一点比较有意思的是,原浙江区域总经理姜广泽,被“发配”到西南区域担任总经理了,被打了小PP,可见,浙江市场的问题了。

因为,按理说,浙江区域应该是业绩一大扛旗者,如今这样,确实很难堪。

此外,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是,将华中区域武汉和长沙两大公司打散了,将长沙划归华南区域,业内也有房企这样做的,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将武汉划到西南区域,可能武汉区域心里不太舒服吧,对比长沙而言,它更靠近西部了,必定会有点郁闷。

2、人员换防:

首先是被整合区域的人员变动,如下:

·原东北区域总经理杨森,调任上海大区担任常务副总经理

·原华中区域总经理马千里,调任华南大区担任常务副总经理

·原浙江区域总经理姜广泽,调任西南区域担任总经理

据波哥了解,经过本次调整后,大悦城2024年的区域总最后的安排是这样的:

北京大区总经理由大悦城控股总经理姚长林兼任,生于1968年,毕业于安徽财经大学,1993年加入中粮

上海大区总经理由集团副总李平兼任,生于198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2004加入中粮,此前曾担任大悦城苏南区域总经理

华南大区总经理由集团副总田佳林兼任,生于198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2006年加入中粮,此前曾担任大悦城西南区域总经理

海南区域公司总经理吕永光,生于1975年,曾就职于中海、绿地等公司,曾担任大悦城控股营销管理中心总经理

西南区域公司总经理姜广泽,生于1972年,毕业于沈阳大学,1993年加入中粮,曾担任大悦城浙江区域总经理

南京区域公司总经理周洪雨,生于198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加入中粮,曾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西北区域公司总经理余佳,生于1981年,曾先后担任大悦城北京公司设计总监、北京大区副总经理等职务

据波哥看楼市独家分析:

整体上看,在7个人之中,前面四个区域+南京这5名区域总,基本都有在集团工作的相关背景,而西南和西北两位,则来自区域公司,这说明了什么?

实际上也很简单,就是要通过集团的力量,来强化推动各个区域的有效发展;同时要在西南和西北派遣了两名来自优势区域的人才去把控,以便能够将优势城市的先进经验带过去,而推动相关区域的发展。

故而,总体看来,波哥认为,这次大悦城的人事换防等,还是动了许多脑筋的,绝非泛泛之谈。

从上面可以看出,此次的变化,表面上观之,似乎动静不大,实则是内里暗流涌动——在集团性控盘方面加大了力度,在另一个方面来观察,也表明了集团要为区域和城市输送更多的动能,实际上,充分表明了大悦城,更加急迫的运营心理——虽然表面上,没有推出所谓的二级管控模式,但是,其中资深的集团型各类大佬都亲自下场来冲锋陷阵了,你还能简单地去套用所谓的二级架构方式吗?

毕竟,所谓的二级,如果仍然由一些职业经理人来主导,跟集团还是有一些隔阂的,这点很难避免,你敢说这种模式一定会更加有效吗?

所以,波哥,在以前的一系列组织架构观察类的文章中,曾经表明了一个观点——各种模式没有好坏,只有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譬如

在昨天美的置业那篇文章中,或许很多朋友没有理解透,为什么波哥那样去解读?

似乎有点曲高和寡,但大家的认知没在一个层面,也比较正常,无需去强求,如此罢了。

同样,今天对大悦城的观察,波哥上述的某些观点,会有一点超前的感觉,你接不接受,与我们关系不大。

因为,各有视角,不需雷同。

当然,在这里,波哥有必要提一句,保利、华润、中交和绿城等类似央企,各自的基础、历程和理念等并不完全相同,各有各的依赖和不一样的理念和发力模式,流行的商业模式一定是最好最合理的吗?

这并不见得。

比如,在目前大家比较倡导的二级架构中,美的置业的打法,也不是完全的二级类方式,有许多的独特性;同理,今天的大悦城,它的变化还只是一个简单的不痛不痒的三级模式吗?

表面看似无甚变化,事实上,在内核上,已发生了迥然之别,很多朋友或许尚未经深度思考,基本都有意无意忽视了。

而用自己相对固化的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的新变化,我们又能说什么呢?

也即:

即使在共同的大趋势之下,每一个个体,也必定会有许多不同的拳法。

因为,每一片树叶都是不同的,否则,只能相互吞噬。

鉴于年后,我们对一些主流央国企等的组织架构的调整,做了许多深度的思考和分析等,数月来获得了很多朋友的支持,在此非常感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看我们以前的相关文章,此略。

今天对本文的主旨而言,大悦城的看似一样实则不同的组织架构的变化,实际上代表了某些央企,在大趋势下的比较鲜明和独特的思考,有一定的价。

因为,从管理学等角度来看,这么多年,世界性或区域性的经典模式,就只有那么几种,没那么复杂。

但是,在大规则之下,每个领域或每个个体最后的表现,基本都是千差万别的,这又是为什么?

你想过没有?

用哲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是:

天地虽为一,但细节乃为千千万万,难以穷尽;

只重前者,是为刻舟求剑;偏重后者,是为盲人摸象。

好了,不说多了,因为一切的问题,都说明一点,因为有问题或困难,个人都会去寻求变通之策略,大悦城也不例外。

过去:

作为国资委首批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开发商之一,中粮旗下的大悦城控股,前身是1993年在深圳上市的宝恒集团。

2005年该公司被中粮集团收购,并更名为中粮地产;2019年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后,再次更名为大悦城控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下:

大悦城归母公司净利润已连续两年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归母公司净利润亏损28.83亿、2023年净亏14.65亿,两年亏了约43.5亿。

趋势和时代的巨大压力,在大悦城身上也已是非常明显了,它不进行深度思考和主动去有效改变自己,难道想去等死吗?

有血统、有身份、有资源和品牌等,打一个翻身仗,并没有那么难。

波哥认为,这非常值得期待。

到底如何,大家可以慢慢去观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为「波哥看楼市」(ID:bgkls2023)原创文章,其版权归我方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的敬请点赞和转发为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