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类起源之后,逐渐开始形成文明,从部族、部落,到上古时期部落联盟,再到国家的形成。周朝可以算一个分水岭,在周以前恐怕部落联盟的形式是主流。而周朝确立了一种新的封建制度,天子、诸侯、大夫、士等级分明。

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但其实他并不直接统治国家,他把天下分成一块一块的让诸侯们来管理,各个诸侯国实行高度自治,有军队、有外交、有财税。所以后来出现了春秋和战国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当时的中国实际上是分裂的,虽然名义上还有个共主周天子,但是各个诸侯国都是推行自己的制度。这样一来,产生了一个思想大爆发的局面——百家争鸣。因为天下都是分裂的,自然没有人会想到要去统一思想,所以各种各样的思想、学说喷涌而出。

造就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以后再也没有能够重现这种局面,后世的思想也跳不出百家的范畴。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车轮滚滚前行,周人的封建制度已经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了,所以秦朝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帝国制度开始确立形成。我们都记得历史课本上秦始皇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焚书坑儒,其实这些措施都是在完善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度。

焚书坑儒就是为了统一思想,统一的帝国应当有统一的思想。秦朝的选择是法家思想,因为是法家思想让他们消灭了六国,建立了帝国,但事实证明法家思想不适合作为帝国的统治思想,所以秦朝二世而亡。

汉承秦制,其实汉朝方方面面都延续了秦朝的制度,当然包括帝国制度。还是那句话,统一的帝国应当有统一的思想。统一帝国的思想的历史使命落到了汉武帝刘彻身上,大汉王朝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已经足够强大了,但是做事情需要统一思想,达成一致(政府文件首先都是统一思想),对于一个庞大的帝国来说更是如此。汉武帝希望能够做到这一点,而这时候董仲舒正好出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仲舒代表着一种学说和一个阶层。这种学说就是儒学,这个阶层就是"士"。士,原本是邦国时代最低一级的贵族,其上依次是大夫、诸侯和天子。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他们都是"领主"。

士却没有领地,顶多有一块没有主权和治权的田地(士食田)。没有领地,所以没什么家产。因为是贵族,所以不事生产。没有家产又不事生产,就只有"寄生",所以士的依附性极强。在帝国时代,没有了大夫、诸侯、天子,士只能依附于帝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清楚:

统一的帝国应该有统一的思想。据《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对汉武帝说:孔子作《春秋》,讲的就是天下一统。可是现在,虽然国家统一了,但是学说不统一,议论不统一,各人有各人的主义,皇上不能一统天下(思想),国家无法指定政策,普通老百姓无所适从,怎么能够真正实现大一统呢?言外之意很清楚:没有统一的思想,哪有统一的帝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武帝和董仲舒之间一拍即合,汉武帝需要继续加强中央集权,继续完善帝国制度,需要实现思想统一。而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生(士人)们,需要投靠帝国,实现自己经世济民的理想,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统治阶级与民间思想之间,最成功的、也是唯一一次成功的交易。我们知道,这次交易的有效期竟长达两千多年,直到清朝灭亡民国建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此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帝国制度的统一思想,统一的帝国有了统一的思想。所以有了汉武帝对内奠定了中央集权的基础,对外"鹰击为治",平南越,征朝鲜,伐匈奴,通西域,使大汉声威远播海外,王朝国势达于顶峰。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帝国制度靠独尊儒术得以延续,也将因罢黜百家而丧失活力。"百家罢后无奇士,永为神州种祸胎"(于右任语),诚哉斯言!只不过这笔账要到很久以后才会得到清算,而且得由大清帝国来埋单。

参考:易中天《帝国的终结》、黄仁宇《中国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