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至清朝之前,中原大地上的百姓并未形成剃头的习俗,男性亦未曾有梳小辫的传统。自孩童呱呱坠地,他们的头发便自然生长,这不仅源于对父母的敬爱之情,更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和民间习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头发的样式也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幼儿时期,头发自然披散,宛若天真无邪的孩童之态。当孩子们能够满地奔跑,嬉戏玩耍时,头发会被精心打理,或编成三根小冲天锥,或总束于头顶,形成一个冲天锥,并系以彩带,这便是抓鬏或抓角,象征着孩童已迈入幼儿时代,开始为求学做准备。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头发可以全部束起,在头顶形成一个小抓髻时,孩子们便迎来了少年时期,人们称之为“总角之年”。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开始参与社会活动,贫寒之家的孩子甚至可能步入社会,担任书僮或小仆人。

而男子到了二十岁,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他们迎来了“成丁礼”,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他们已成年、成熟。此时,父亲会在宗庙里为儿子主持冠礼,将全部头发在头顶盘成一个发髻,由来宾贵客为其加冠三次。这三次加冠,分别象征着治人特权、服兵役和参加宗庙祭祀的资格。这种结发加冠的仪式,以头发为核心,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和文化。

冠冕的佩戴也与头发紧密相连。无论是皇帝的旒冕还是百姓的冠帽,都需要戴在发髻上,并通过一根长笄穿过冠冕及发髻来固定。这种佩戴方式,使得“冠冕堂皇”这一成语得以流传至今。

在成丁礼之后,男子便正式成为家中的顶梁柱,承担起家庭和国家的责任。他们的头发被束于头顶,戴上各种冠帽,无论是遮阳帽、遮雨帽还是斗笠、草帽,都需要以笄穿髻来固定。这种束发戴冠的方式,既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也适应了社会活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