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究竟是什么决定我们一生“天花板”?答案是格局。

因为格局决定了你努力的上限,就如再大的饼,大不过烙它的锅,这个锅就像是一个人的格局,你的格局在哪儿,决定了你的所有行为表现以及最后产生的结果就在哪儿。如果你的格局不够大,你的人生天花板自然也不会高到哪里去。

一、什么是格局?

格局可以总结下来,就是看问题的高度、分析问题的深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法度。一个人的格局,终究会通过他的为人处世、胸襟抱负、谈吐追求体现出来。

格局决定了思考和行动的边界。如果你连想都想不到那儿去,又怎么可能那样去做呢?就如我们能想象人头马面、牛首蛇身的怪物,却绝对想象不出来“四维生物”是什么样的。

格局大的人,看问题总是会站在更全面的视角,不会简单地钻牛角尖;他们分析问题会触及本质,不是浅陋的“因为所以”;解决问题的时候会深思熟虑,谋定后动,而不是粗暴的不管“三七二十一”。

一个格局不够大的人,有时候真的很难理解那些格局大的人的行为。这就像下棋的时候,一个高手忽然走了一步看似天马行空的棋,旁边一群“看棋人”却看得莫名其妙,这是因为他们和高手的思维、认识以及见解都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所以,在有些高手看起来是好棋的,在低手看来却是一步废棋;低手自以为的惊天妙手,在高手眼里却可能是为后面的失败埋下伏笔。

关于格局,重要的不是我们怎么去定义,而是怎么去理解。我们理解格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展示我们自身真实格局的过程,同时也是慢慢打开格局修炼之门的过程。

当我们去深刻理解格局的时候,才能触碰到本质的东西。而这个理解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思维和认知升级的过程。从简单地知道一个东西,到了解它基本的定义,再到认识它的内涵外延、历史沿革、纵横对比,再到思考如何运用它,并从运用中去总结经验教训,这是一个个不断螺旋上升的闭环过程。

二、影响格局的3要素

决定一个人格局大小的就是因、果、度、行。换句话说,我们看一个人的格局大小,就是看他做事背后的动机,看他所追求的目标,看他的三观,同时还要看他的外在行为状态,将其概括为三点:一是归因;二是追求;三是价值观

1、归因

归因就是对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去推测原因的过程。天打雷了,这是雷公生气了——这是许多古代人的归因。其实天打雷了,是因为带电云层碰撞后的放电现象——这是许多现代人的归因。

自从人类学会直立行走和意识觉醒以来,我们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进化,其中最为本质的变化之一便是我们学会了如何解释世界。归因的能力,几乎可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无论我们遭遇的是外部的现象,还是发生在自身身上的事件,只要我们有意愿,总会尝试为它们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或原因。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的归因结果往往大相径庭。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归因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它不能仅凭直觉或单线的思考来完成。

高中历史题里面经常出现找事件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这种找不同原因的过程就是训练归因能力的方法。大部分人在学生时代都谈不上有什么格局,首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在归因上只会“线性思维”,例如,总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就应该会得到回报,自己又没做错什么,凭什么有人要针对我,像“只有……才”或“只要……就”之类的固定搭配都是为这样的思维准备的。

然而真实的社会绝不是这样,许多事情之间没有因果性,只有可能的相关性。比如:

  • 在工作上,有时候一件看似难以推动的事情突然出现了转机,这种变化可能并非源于你这些天来的不懈努力,也并非是通过量变逐渐引发质变的结果。实际上,很可能只是某位领导的偶然过问,便为整个局面带来了转机。
  • 同样地,当你费尽心思写就的稿子被领导直接要求重写时,你可能会怀疑自己的文笔、遣词造句是否出了问题。然而,真正的原因可能与这些方面并无太大关联,而仅仅是因为你的稿子与最新的需求不相符。
  • 至于与同事之间的合作问题,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同事不愿意配合你,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私交不够深或者同事心胸狭窄。但实际上,这种不配合很可能并非出于个人因素,而是任务分配本身就存在问题,导致合作难以顺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