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6日,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中国留学生郭衡上吊自杀。
2014年8月21日,加州州立大学富勒尔顿分校中国留学生林旭跳楼自杀。
2014年10月15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留学生李扬凯跳楼自杀。
2016年1月,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中国留学生小陆跳冰湖自杀。

2018,唐晓琳失踪及自杀事件……

这些悲剧只是出国留学整个群体的一些缩影,自杀是留学生这个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最糟糕的呈现方式之一。

除了自杀,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留学生也会采取其他极端行为,包括伤害他人生命(90年代的卢刚事件,当事人杀害包括教授和副校长在内的5人,最后结束自己的生命)。

实际上大多数的留学生就读期间的心理状态都较为负面,无聊、压抑、彷徨、无奈等占据大多数时候,开心、愉快等积极正面的情绪则非常少。中国地质大学拿500名韩国留学生做调查,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多数留学生都存在着长期的负面情绪。而隔着太平洋的美国留学生更加身在异乡为异客,需要面临差异更大的美国文化,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很容易就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久而久之就会演变成心理疾病。

异国他乡的差异所带来的融入障碍是一方面,留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在相当一部分出国留学的人员当中,尤其是低龄留学的人群当中,心理素质都十分堪忧。优秀并不代表着心理素质的强大,很多优秀人心理素质其实都非常地不健全。自尊心强、爱比较、无法接受失败等,这些都是导向极端的重要原因。

留学就像是一场试炼,将留学生放进一个陌生的环境,语言交流不畅,面临学业的压力,还要独自面对生活和情感中的种种问题,遭受歧视、不公平待遇,甚至人身安全的威胁。如果无法适应国外的生活和学习,除了在压抑和痛苦中熬过去,就只能在压抑和痛苦中爆发。

问题出在哪?他们无法利用起身边的抒发情绪,疏通心理问题的渠道。很多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第一反应是自己坚持坚持就扛过去了,但这并不是坚强。很多心理问题并不是硬抗就能熬过去的,心理疾病之所以称之为疾病,本身就是患者很难自己解决的。因此求助他人是绝对必要的选择。

自我调节

一般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大家都会自我调节,这是在问题尚未进一步恶化的阶段。你可以转移一下注意力,看一些正能量的影片,听一些正能量的歌曲,做一些运动等,都是减压和调节情绪的重要方式。小A尤其推荐运动,无论是跑步还是打篮球,都是减压的非常棒的方式,像篮球这种运动其实也是一种社交。

人际关系

通常我们出现情绪上的低落都会寻找朋友或者亲人倾诉,但远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往往缺乏这样的沟通机会,即便是通讯发达,但如果无法面对面的交流,实际上帮助有限。况且很多留学生面对亲友往往也选择报喜不报忧,心理问题深藏心中,不愿讲出来。而这更会让留学生感到孤独无助,因为除了国内的亲友,他们基本上就再也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了。

前面答主说到融入当地的人际圈,是一个不错的渠道,但实际情况也不乐观,大多数的留学生都交不到什么可以到倾诉心理问题程度的国外朋友,甚至很多人压根就拒绝交国外的朋友。对于很多学制比较短的留学生来讲,一两年的时间恐怕也很难建立这样亲密的人际关系。因此在中国留学生的圈子寻求人际关系可能来得更加实际,至少文化相同,沟通无障碍。但需要注意的是,交友也是一门学问,如果交友不慎,那可能是对自己的一种伤害。

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

每个大学都有类似Student Health Center的涉及心理生理健康的部门,里面配备了counselor(咨询师)来解决学生情感、心理方面的各种需求。你可以通过学校咨询中心的网站、电话、或者walk-in的方式去预约咨询师。以UCB为例,在它的大学健康服务中心的咨询网站上

(https://uhs.berkeley.edu/counseling)

可以清晰地找到针对在校学生、学校教职工、学生家长群体服务的分类。细分下来,又有个体咨询、群体咨询、精神药物、社会服务、紧急关怀、预防和教育等服务分类供挑选。

很多学生不愿意寻求心理咨询中心的帮助,是因为觉得自己无法很好的表达自己的问题。实际上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并不会涉及到什么专业高深的词汇或者高级的语法,都是很普通平常的表达,对于大多数出国留学的通过语言考试的同学而言,问题都不会太大。重要的是,你一定要讲出来。

当然这种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的counselor具体的职业精神如何小A也无法了解,各位需要心理咨询的同学如果能打听到这些counselor的人品等方面的情况,可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