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中国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半个是曾国藩,还有一个文武全能

中国古往今来号称“两个半圣人”,其中一个是孔子,半个是曾国藩,另一个便是明朝王阳明。

近代以来有人评价曾国藩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名臣、名将、名师,乃千古完人,实际上这并不准确。曾国藩之所以称半个圣人,而非一个,便在于立言之道上他并未“开宗立派”,其立言方面本质上是其自身立德的延伸,没有创立出一个新的思想学说流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曾国藩这半个圣人的评价就这么高,那么孔子之后唯一一个圣人的王阳明又是什么样的呢?

心怀家国,潜心遍学文韬武略

1472年(明宪宗成华八年)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显赫的官宦世家,其母怀胎十四个月方才生下他,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仙人抱一赤子乘云而来从天而降,祖父于是为他取名为“云”,但五岁时王云仍不会说话,却已能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直到有一高僧路过王家不小心点破天机,祖父为王云改名“守仁”,随后王阳明便能开口说话。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成华十四年的状元,祖父也是学识渊博,所以从小他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十二岁时王阳明正式就读私塾。在他少年时期正值明英宗正统年间,朝政腐败、流民四起,且与蒙古瓦刺的战争失败,连明英宗都成了外族俘虏,可谓明朝百姓之耻。王阳明心怀家国天下,认为只有学好文韬武略,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如此才能拯救这个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此他十五岁时便屡次上书,献策平定农民起义,同时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等边塞数月,纵观山川地势、边防武备,已有经略四方之志。

十七岁时,王阳明娶妻诸氏,成家为夫,心性沉定后他潜心学习兵法与武艺,尤擅射箭,同时遍访儒释道三教高人,从道家学习道藏经典、养生之术,从佛道学习佛理辩论、万物有灵,从儒家遍读四书五经,甚至是深入学习朱熹“格物致知”之理学,著名的“守仁格竹”便是这一时期发生的,说的是他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观察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也没有发现,因此为格物产生怀疑。

他文冠儒释道,武镇匪患平造反,号称孔子之后“千古第二圣人”

宦海沉浮,不意成就“龙场悟道”

1499年(弘治十二年),二十八岁的王阳明科考出色被赐二甲进士,随后官政工部、授予兵部武选司主事,结果因得罪宦官刘瑾被杖四十,贬至贵州龙场的龙场驿栈当驿丞,可谓是一撸到底,从炽手可热的官场贵子瞬间成了不入流的胥吏,同时也连累其父王华,使其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明升暗降,坐了冷板凳。

当时的贵州龙场还是不开化的地方,苗、僚杂居,蛮荒之地,山多田少,环境艰苦。生性豁达乐观的王阳明到任后却颇觉大有可为,马上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根据当地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帮助当地人经营生产,政绩斐然,堪称明朝版本的绝地求生,受到民众爱戴。也是在这一时期他对儒学有了新的领悟,从“良知”推进到了“致良知”,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贬谪期满,王阳明出任庐陵县知县,随着刘瑾的倒台同年便被升任南京刑部主事,随后历任吏部验封司主事、署员外郎、吏部文选司主事、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仆寺卿、南京鸿胪寺卿等,全都是位低而权重的官位,更是熟悉了六部各种事务,很快,在兵部尚书王琼的推荐下,“全能官吏”王阳明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

在这些年王阳明调任各部主事的履历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几乎是被朝廷当成了裱糊匠,哪里有问题就把他调任哪里,指哪打哪把把中,政绩出色,文成武就,惊才艳艳,王阳明的心学更是在这一段时间里,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经受住了考验。

平定江西匪患,镇压宁王造反

1516年(正德十一年)王守仁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区,而事实上当时这些地区已经是流民盗贼蜂拥四起,愈演愈烈,谢志山、池仲容、龚福全等反贼头目劫掠地方,搞得各地民不聊生,前任巡抚文森无能,托病去职,更是搞得各地人心惶惶。

“朝廷的全能裱糊匠”王阳明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接手了这个被各个官员视为要命的烂摊子,完美上演了一出“无间道”和“谍中谍”,甚至利用各种“哄蒙拐骗”的手段不断强大自己的权力、雄厚自己的军队,用兵诡诈、独断、狠辣,短短半年时间将各大匪首玩弄于股掌之间,斩杀匪首、剿杀流民人数高达上万人,杀得人头滚滚,汹涌十年的江西匪患被强硬荡平,堪称神操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