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堂主。

4月的金融数据,出来了。

现在市场上比较关注的是“社融数据转负”和“M1转负”这两个问题。

今天就主要和大家聊聊这两个问题。

先来看社融数据。

4月新增社融-1987亿元,同比-1.4万亿元。

“新增社融接近-2000亿”这样的数据表现,在历史上仅出现过三次。

分别是2002年1月、2005年10月和现在的2024年4月。

那么问题来了,钱都去哪了?为啥会减少了这么多?

展开4月社融具体的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明显看到,减少最多是在居民端:

4月居民短期新增贷款减少3518亿,长期新增贷款减少1666亿

加起来,居民端新增贷款减少5184亿元。

居民的短期贷款,对应的是消费。

比如旅游、餐饮……

又或者是买个手机电脑、家电汽车这类。

而居民短期贷款背后折射的,是实体经济的需求旺盛与否。

至于居民的长期贷款,其实就是购房贷款。

4月楼市政策动静比较大的是:长沙和成都,这两个新一线城市取消限购。

还有就是各地的“以旧换新”的启动。

比如,郑州在4月提出10000套“以旧换新”的置换房源。

现在这个数据减少了1666亿,说明大家的购房意愿,其实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强。

另外,我们也能看到“非标资产余额”一项,直接减少了4254亿元。

这里的“非标”是什么?

指的是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这三项合起来。

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

西部证劵统计,4月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4486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与票据融资一般呈现的是“此消彼长”的负相关关系。

你看,这边“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一项、是减少4486亿元。

但是那边、“票据融资”一项、增加了8381亿元。

而票据融资,成为4月社融贷款的最大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换句话来说:

表面上,社融转负最大的减少单项来自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

实际上,减少端一侧的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最后其实都进入新增端的票据融资里面。

这里堂主想说的是,这几年票据融资在贷款中的比例实际上是下降的。

但是你看现在4月的票据融资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面3月、2月都是减少2000多亿,现在到了4月、一下子是增多了8000多亿。

增多也没什么,毕竟去年2023年4月,也是增多的。

但是,去年4月份的时候,票据融资的占比其实很不大的。

当时占比最大的,是企业中长期贷款。

现在票据融资大增,很可能是新一轮信用宽松周期的开启。

当然了,也有人认为票据融资高增,很难避免空转套利的发生。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管怎么说,当下企业和居民自发性的融资需求,其实并不强。

分析完了具体数据表现,站在更大的维度上看,

4月社融数据减少的最大原因:在于“统计方法”的调整。

2024年一季度的时候,国家统计局和央行、对金融业增加值的季度核算方式进行了优化调整。

过去做季度核算时、主要参考存贷款余额的同比增速进行推算。

这样就容易“虚增”存贷款数据,以满足地方金融业增加值及GDP增速的指标要求。

现在做了统计优化,更多参考银行利润指标等新的核算方法。

核算方法的调整,挤掉了金融行业的一些水分,自然数据就没有那么亮眼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社融增速转负了, 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举个例子来说,每次发布GDP数据的时候,我看屏幕下方评论都是不敢相信。

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金融行业占GDP的比重,实在是太高。

第一财经说到:

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接近8%,高于经合组织成员国平均比重4.8%的水平,也高于欧盟成员国平均比重3.8%的水平。

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实体经济不及预期,而GDP增速却出人意料?因为金融增加值在变高啊。

怎么变高呢?

比如,通过争抢存贷款资源,“虚增”存贷款数据,这个数据就变高了。

这不是堂主说的,这是第一财经报道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新调整、强加监管,这是金融的大方向。

这个方向的变化,也影响了狭义货币M1,也就是接下来聊的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M1转负?

央行数据显示:4月M1余额66.01万亿,同比下降1.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堂主之前给大家科普过我们的货币供应量:M0、M1和M2。

这里再给大家简单梳理一下:

1994年10月,央行印发《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

并正式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表”,把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层次:M0、M1和M2。

后来央行又分别在2001年、2002年、2011年、2018年这四年,进行了修改。

经过四次的查漏补缺后,我们的货币供应量统计范围是这样的;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

换句话来说,M1转负,意味着企业活期存款在减少。

我看到网上现在有这样一种流传比较广的声音,说是企业都不存钱了,都拿去还钱了。

下意识一听,觉得是有道理。

但是,细想一下,其实并不是这样

来看前两个月,2月和3月的M1增速是1.2%和1.1%。

整体上是平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结合另一份数据: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2024年2月到3月,增速其实是有比较大的回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两个数据一对比:

M1数据平稳——显然,前几个月是没怎么提前还钱的。

工业增加值下滑——怎么到了4月,企业就有钱去提前还了?

因此,这种说法其实不大靠谱。

实际上,企业活期存款的减少,主要是因为禁止了“手工补息的高息揽储”。

经济观察报报道:

4月初,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 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

对手工补息的高息揽储,做了严格规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是“手工补息”?

这是为了防止银行系统自动计息过程中,因为系统故障等而出现计算错误、所采取的弥补措施。

允许银行手工操作,给客户补足利息。

不过,现在银行系统已经非常强大了,这种算错利息的意外,可能说是很低很低的。

从出发点来讲,“手工补息”是校对的,

从实际上看,“给客户补足利息”这点,便有了有利可图。

银行可以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这个方式,拿下一些大额的存款客户,尤其是企业存款。

对于企业来讲,哪家给的利息高,那就去哪家。

对于银行来说,是有揽储指标的,每个季度尾、每年年末,都是完成指标的关键节点。

金融时报也说了:在“冲业绩”的时期,有国有大银行3天贴息可以高达万分之15。

所以,严禁“手工补息”,一方面可以打击企业低贷高存、资金空转的行为,另一方面,也能规范银行‘买存款’的做法。

那么推出禁止“手工补息”后,对银行存款具体影响多少呢?

第一财经统计报道,从存款端来看,4月存款当月新增-3.9万亿,历史上首次负增如此规模。

其中,4月企业存款减少了1.87万亿元,同比多减1.73万亿元。

所以,这才是M1转负的主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末给大家讲一个理论,叫节约悖论,这个对宏观调控是有很深刻的影响。

虽然堂主一直跟看我视频的人说:

只要当下不乱消费、一块钱掰成两块花、多做储蓄,熬过这个周期,便能迎来曙光。

这种个体或者家庭“多做储蓄、不乱花费”的行为,本该是一种美德。

但是在节约悖论中,要是大家都这样做、少消费,多储蓄,节约开支意味着商品消费减少,工厂订单就会减少,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使得工厂削减产量,解雇工人,失业增加,最后影响整体经济。

要解决“节约悖论”,其实也很简单,

就是把储蓄转化为消费、投资,以扩大和提高生产能力。

怎么去理解节约悖论,其实和怎么去看待4月宏观情况,是一样的。

我的观点是,平常心看待,一点事儿也没有。

虽然4月社融转负,主要是因为统计方法的调整。

可从居民贷款和企业融资的数据来看。

现在居民和企业自发性的融资需求,确实是不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4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

两者的同比增速,都是稳步上行的。

这样又倒逼了企业和居民端的融资和消费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补充一点,4月政府债券净融资增长放缓,也是社融增速转负的原因之一:

4月政府债券净融资减少984亿元,同比少增5532亿元。

那么接下来,信贷增速要提上日程的话,

财政政策的发力,箭在弦上,尽快发出。

比如超长期国债发行提上日程,同时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

还有降准,这些都是刺激信贷投放数据的。

我是堂主,这期就聊到这,我们下期再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