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叶剑英的提醒下,华国锋这才开始认真注意起这件事,在这之前,他原以为“按既定方针办”和“照过去方针办”这两句话的意思其实差不多。

1976年,围绕着“按既定方针办”这句话是真是假,展开了一场尖锐的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文

1976年9月16号,《人民日报》得第一版头条社论,第一次出现了“按既定方针办”这个说法;后来经过查明,这才得知背后的原委。

原来就在伟人病逝的当天(1976年9月9号),专门负责搞宣传的姚文元找到鲁瑛(当时人民日报的负责人)布置了一个紧急任务,就是在刊发的社论里面,加入“按既定方针办”这六个字。可以说,姚文元这是私自篡改了伟人的原意。

事实上,伟人当时留给华国锋的原话是“照过去方针办”这么六个字,后续,华在政治局会议上传达这个指示的时候,姚文元也是亲眼看到了伟人手写的字迹,他自己在本子上记下来的内容,也是“照过去方针办”。那么,为何四个月之后,姚文元会更改了其中的三个字,篡改成“按既定方针办”这六个字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他为何要更改三个字呢?作为小集团里面专门负责搞宣传的姚,自然是得到了他人的授意,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定“调子”:谁在舆论上占据了主动,谁就占据了主动权。他们选择的时机也很恰当,“按既定方针办”这句话出现在《人民日报》上是9月16号,实在北京各界即将举办追悼会之前,在追悼会上,华国锋是要念追悼词的,而追悼词里正好有“按既定方针办”这句话。

倘若华国锋没有引起重视,觉得“按既定方针办”和“照过去方针办”从字面上理解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从他口中念出“按既定方针办”这句话的时候,那么,也就意味着伟人当初亲笔写给他的那句“照过去方针办”也就失去了意义。这两句话在字面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伟人对谁说,这就意味着谁是接班人这个关键问题了。这也就是意味着,华变得很被动,很大可能失去接班人这个位置。

而且,在北京举办追悼会的同时,全国其他各省市也在同步举办追悼会,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全国各地的追悼词肯定是要以北京的追悼词作为指导思想。因此,姚等人的目标就很明显了,就是要给全国追悼会上的讲话定调子。

这个“调子”一旦确定下来,好嘛,后续他们就占据了很大的主动权,具体说来,给全国不知情的人营造这么一个错误的印象:华等人并不是伟人临终嘱咐的委托者,只有他们才是伟人“临终嘱咐”的宣传者和捍卫者。只要这个“旗帜”树立起来,那后续在舆论上的主动权不可估量,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也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难怪,当追悼会举行的时候,华国锋并没有提到“按既定方针办”这六个字的时候,一旁的王洪文会变得焦躁不安了。

在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按既定方针办”和“照过去方针办”这两句话,为何会引起那么尖锐的斗争呢?

这就像是康熙的遗嘱里面,到底是“传位于四阿哥”还是“传位十四阿哥”一个道理,当然了,这也只是野史,做不得真,毕竟满清的官方文字不仅有汉文,还有满文和蒙文,不可能简简单单的把“十”改成“于”这么简单。

后记

1976年的10月6号晚上,一切的斗争都在这一晚尘埃落定了,不费一枪一弹,不到一个小时,就成功抓获了江、姚四个人,中国也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