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接收、放大、传递……”

在太空复杂环境下,西部(重庆)科学城企业中国电科芯片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电科芯片”)自主研制的抗辐射元器件正发挥着“基站”作用,对微弱模拟信号进行放大等处理,规避了普通运算放大器在太空的γ射线等重离子环境下会发生参数退化、功能失效等问题,保证神舟十八号长时间稳定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25日晚,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来源:央视新闻

今年4月底,神舟十八号飞船成功发射,一周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按计划返回东风着陆场。无论是“出差”的神舟十八,还是“回家”的神舟十七,上面均有电科芯片的身影,企业自主研制的抗辐射双路运算放大器、三端稳压器等八款创新成果,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为载人飞船“上天”保驾护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电科芯片技术研究院。受访单位 供图

当前,科技创新是重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连日来,在西部(重庆)科学城,一大批“科学城造”产品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注入动能。

数十年磨一器

多项领先技术配套神舟系

用光电对准器件,让信号实现连通……在电科芯片实验室,一个个只有半块指甲片大的抗辐射器件正在陆续下线,进行下一轮的测试。

别看这些半块指甲盖大的器件,在飞行器里面,他们构成“基站信号源”,可以在太空复杂环境下,实现完成长时间的抗辐射任务,提供稳定的信号的传输。

世界航空发展史上,有“一代飞机,一代材料”的说法。一直以来,电科芯片肩负着为航空航天事业攻坚克难、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任。

2003年,我国首次发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如何克服太空复杂情况,在空间辐射环境中,更大程度保障航天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抗辐射成为重要指标。

“难,但必须啃下!”电科芯片相关负责人立刻召集技术人员召开紧急会议,攻克技术难关。

“当年,先进技术也无法掌握,在国内没有相关技术和数据参考的情况下,大家只能通过‘啃’资料,反复实验这种‘笨办法’一点点攻克。”电科芯片技术负责人介绍。

稳定,是抗辐射器件遇到的一个常见难题,在太空复杂环境下,每个元器件都必须要保证万无一失,没有一次替换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科芯片工程师正在讨论细节。受访单位供图

但受制于当时的条件,元器件经常在特殊情况下,受电波磁场的影响,会产生信号中断或者宕机状态,而每一次失败,就意味着以前成千上万次的测试付诸东流。

从一次次失败中,大家反复倒推、论证、改进,调整信号接收范围、改进工程算法……终于,第一个抗辐射元器件诞生,圆满完成航天配套任务。

十多年来,电科芯片不断突破一系列“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为我国航天事业保驾护航。

自神舟五号以来,电科芯片为神舟系列配套了近百型产品,包括模拟集成电路、二次电源、微波组件和光调制模块、声表面波滤波器、晶体滤波器、陶瓷滤波器、声表滤波器等,分别应用于载人航天任务的各个阶段。

在卫星上拍长江大桥

“科学城造”锻造硬核上天实力

如今,电科芯片等一系列科学城企业在空天信息产业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科芯片自主研发的四维宽幅焦面电子学组件成功开机并传回首图。受访单位供图

此前,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四维高景三号01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同日,由电科芯片自主研发的四维宽幅焦面电子学组件成功开机并传回首图,首图图像清晰、层次丰富、色彩准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科芯片自主研发的多光谱CCD拍摄的重庆两江交汇。受访单位供图

“换种方式说,我们的图像也叫作,给地球拍照,甚至可以在图上清晰地看到长江大桥、大剧院等一系列标志性建筑。”电科芯片相关负责人介绍,“随卫星在轨运行后,该组件可综合利用高分宽幅成像手段,获取高分影像数据,可服务于云雾、林地分类、植被检测等多种定量化应用场景,图像数据将有效支撑我国在国土资源调查、城市管理、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应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科芯片工程师正研发相关器件。受访单位供图

当前,重庆正坚持以创新引领推动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科学城作为空天信息产业的主战场,“硬核科技”正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注入强劲动能。

重庆赛宝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连续开展了不同标准的强迫水解排障试验,为C919大型客机筑牢质量安全屏障。

星辰空间凭借搭载商业航天契机,为天仪卫星、银河灵犀03星等卫星提供化学推进、电推进系统产品累计8台套,经在轨飞行验证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异性能水平。

巅慧科技自主研发的快速反射镜成为国家空天信息产业链与供应链核心制造业强链补链中“补短板”的核心部组件,已在机载、星载、舰载、弹载等环境下成功应用。

在科技日新月异、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如今,西部(重庆)科学城紧紧围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战略定位,大力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加速构建“323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推动更多“硬核科技”加速产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