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在位期间创造了许多功在千秋的伟业,而长城的修建便是秦始皇毕生功绩之一。

其实长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建筑,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才开始将列国之前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长城之形。

长城历经几千年岁月,以其坚实厚重的身姿挺立在中华大地,已然成为华夏民族精神的脊梁。

那么为何长城可以经历如此之久依然屹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始皇修长城的原因

秦始皇修建长城,是为了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入侵,匈奴在秦朝之前就常常骚扰中原诸国,所以为了防御匈奴,各国开始在北疆修建城墙。

自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在各国修筑的长城基础上,进行连接和加固,而且秦始皇晚年听信方士说“亡秦者胡”,深感匈奴威胁。

他原想北伐匈奴,但被李斯劝止,于是秦始皇转而修筑长城,以防范匈奴南侵,长城沿黄河而建,西起陇西,东至大宁江入海口,它利用自然山川地形,形成一个巨大的防线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筑长城来自秦始皇防御匈奴的考量,长城主要作用就是阻止匈奴骑兵南下入侵中原,它像一道屏障,让匈奴无从突破。

长城也控制了边境贸易和人口流动,统一长城的修建,对巩固秦朝统一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修筑长城劳民伤财,秦始皇制定苛刻的律法,动员全国之力,民间传说修长城牺牲了大量人命,也反映了其艰巨。

长城成为古代建筑的奇迹,它横跨15个省市,全长2万公里以上,长城体现了秦朝集中力量完成大型工程的能力,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始皇修建长城的决心十分坚定,这主要归因于他对匈奴威胁的高度重视,匈奴是一个北方的强大游牧民族,他们骑射犹如飞箭,骁勇善战。

如果匈奴大举南下,秦朝统一的江山恐怕难保,所以秦始皇决心要修建一道坚固的防线,挡住匈奴的铁蹄。

在长城修建之初并不完善,许多段落间存在空隙,为检查长城建设进度,秦始皇曾亲自巡视长城沿线,他发现一些地方长城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甚至只是用黄土堆砌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始皇震怒,将许多负责修筑长城的地方官吏处死,以儆效尤,此后长城修建质量明显提高,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为此长城修建过程十分艰辛,据说动用了数十万民工,长城大部分选择险要难通之地修建,物资运输极为困难。

为确保工期,秦政府规定严厉的军法,违抗命令者极刑处死,许多老弱病残在长城工地上遭毒打而死,就连妇女也不能幸免,民间因此产生多首哀伤的诗篇歌曲,以悼念长城建设的牺牲者。

那“万里长城永不倒”的原因又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坚固的秘密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气势磅礴,屹立不倒,而长城之所以能经久耐用,其中蕴含着中华儿女们的智慧与辛劳。

长城的主要建材是石块与砖块,这些石砖块质地坚硬,经得起风吹日晒,而将它们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则是一种特殊的黏合剂,其黏性远强于普通泥灰。

这种黏合剂的组成材料十分简单,主要是糯米与黄土或砂子,将糯米磨碎后和黄土、砂子拌匀,经过发酵、干燥,就成了坚固的黏合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古人的一个聪明发现,利用了糯米本身具有的黏性,制作黏合剂时,工匠们会细心的将所有材料的比例,经过反复试验找出最佳配方。

不同来源的糯米和土质也会影响黏合剂的性能,为了保证黏合剂的稳定性,他们还设立了严格的质检流程,所有运送到工地的黏合剂都需要进行抽检。

在制作石砖时,工匠们也下了功夫,确保每块石砖的大小和形状都是标准的,这样砌起来才牢固美观。

修建长城时,监工们严格检查石砖的质量,砖块必须经得起敲击考验,否则就要重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严格的程度可想而知,为了加快进度,有时一些监工也会偷工减料,将质量不太合格的石砖安排在不太重要的位置,不过总体上,长城的石砖质量还是非常可靠的。

在这艰巨的工程中,劳动人民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为了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监工们昼夜驻守,随时督促和检查。

严酷的律法也迫使所有人事事小心,不敢有任何马虎,在这种高压统治下,老百姓们只能拼尽全力修建长城,哪怕牺牲也在所不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多普通百姓参与修长城的工作,不仅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忍受监工的各种苛待,为了赶工期,有时甚至连休息的时间都被剥夺,在这样的条件下,修长城的劳工伤亡率很高,许多人命丧黄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城的血色往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强制征调的方式强迫民工参与长城建设,每年朝廷会从全国各地抽调上百万农民前往边疆,无论老少都要离开家乡,在寒风中夜以继日地劳作。

这些民工中,许多都是孤身一人,与妻小分离,一旦有人偷懒或试图逃跑,监工就会残忍地惩罚他们,有时甚至夺去性命。

据记录,光是秦始皇时期,就有超过13万人因劳累或刑罚而死在长城脚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修建长城还需要大量石料,这些石料由矿工开采,再由石匠雕琢成规定的形状和尺寸,这两类劳工的工作也十分辛苦。

矿工整日在矿坑中劳作,无暇天日,呼吸着灰尘,许多矿工因矿坑突然塌方而被活埋,来不及逃生。

而石匠们更是如履薄冰,一块砖要是质量不达标,石匠就会被监工殴打或处死,即便是技艺高超的老匠人,也难以避免失误,运输途中若有石块损坏,运输工人也难逃鞭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残忍的是,有些人甚至从一开始就被注定要葬身长城,那时盛行迷信,有“活人祭”的做法,为了镇守长城,每隔几里就要活埋一名童男童女。

这些无辜的生命被迫成为长城的一部分,以求镇魂和祈福,他们的生命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逝,留下无尽的哀恸。

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下,许多劳工选择了反抗,他们联手制造事端,蓄意破坏建材和工具,企图延缓工程进度,减轻负担。

可惜他们的行为被镇压,更多的血腥惨案在长城各地不断上演,这场人祸席卷了半个中原,牵扯百姓,死伤惨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如此,长城仍在缓慢延伸,每天清晨,工人被监工的鞭声赶出营帐,开始新的一天劳作。

他们面色憔悴,行动迟缓,却不得不挥舞铲子,背负沉重的石块,许多人只能依靠大麻和药物度日,他们深知没有尽头的痛苦在等待自己,却还要活下去——为了家乡的妻儿老小。

长城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的奋斗史,但也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残酷与黑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作为曾经戍守边关,保一方安宁的传奇建筑,今日再观长城,傲然矗立世间两千年,日升日落,几乎见证了半个华夏文明,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人类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

今日之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和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坚韧、团结美德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