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对长辈的称谓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如今,我们习惯用“妈妈”和“爸爸”来称呼自己的双亲,但回溯历史长河,古人又是如何表达对父母的敬意和亲情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些古雅的称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当我们沉浸在古装剧的情境中,或许会听到“阿爹”和“娘亲”这样的称呼,但实际上,古代对父母的称谓远不止这些。

父亲的尊称:

阿字辈:

阿父:《南史》中曾记载古人对父亲的亲昵称呼“阿父”,展现了战场上英勇无畏的丈夫形象。

阿公:在一些方言中,父亲被称为“阿公”,既有亲切感,又体现了对长辈的尊重。

阿伯:南方部分地区将父亲称为“阿伯”,这一称呼简洁而富有地域特色。

阿耶:在《木兰诗》等古代文献中,“阿爷”实应为“阿耶”,是对父亲的一种深情呼唤。

阿翁:秦晋陇一带称父亲为“阿翁”,这种称呼体现了当地人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家字辈:

家父:古人常用“家父”来向他人介绍自己的父亲,这是一种谦逊而恭敬的表达方式。

家君:此称呼既可指自己的父亲,也可用于尊称他人的父亲,体现了对长辈的尊重。

家严:在金庸的《天龙八部》中,“家严”一词展现了段誉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家翁:在《隋书》等历史文献中,“家翁”一词常用于描述家族中的长辈,体现了对父亲的尊敬。

母亲的尊称:

在古代,母亲的尊称同样丰富多彩。

先秦:母、妣、媪

两汉:媪、妪、母、姥、姐(方言)

魏晋南北朝:母、媪、家、妳、姊、婆、姥

隋唐:媪、娘

宋元:娘、妈、姐、母、娴

明清:媪、妈、娘、母

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称呼方式在不断变化,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却永远不会过时。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忘初心,时刻铭记对长辈的尊重和关爱,让这份美德代代相传,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