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传百代风仁贤是本,和润千家事道德为宗”。在济宁太白湖新区石桥镇有这么一座村庄,北王一村,它以“孝”唤醒乡亲们的血脉基因,用“和”拉近百姓间的乡里情感,家家户户都挂有孝和中堂,街头巷尾时不时能看到“光荣牌匾”。村里还有这么一座乡村博物馆,济宁市孝和文化博物馆,它以书画、楹联等艺术形式为承载,把艺术创造力和孝和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孝和文化生命力,赋能乡村振兴,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北一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孝和文化治村之前,北王一村是石桥镇出了名的后进村,村规民约并不健全,乡里乡亲矛盾较多,经常因为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甚至不孝顺老人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更谈不上有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了。面对村里的种种乱象,新任村“两委”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下决心要破解眼前的难题。他们深入调研、集思广益决定用孝和文化来改变村庄的面貌。“孝为德之本,德莫大于和”,以“孝和”治理村庄是最贴近群众生活实际的一种好举措,好抓、好深入。

实施孝和治村以后,北王一村面貌焕然一新,道路两旁的墙壁上手绘了“新二十四孝”漫画;村里废弃土地上建起了互助养老院,设置了日间照料间,建设了残疾人幸福港湾,开办了孔子学堂;为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村委先后组建了孝和文艺队、孝和徒步队、孝和志愿服务队;全面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编写了以孝、善、爱、和为主题村歌《爱的家园》并编排成村舞,村民们日常在载歌载舞中体悟孝和文化价值;举办“寻找最美孝和家庭”、“百幅孝和中堂进农户”、“向高龄老人送福祝寿”等系列活动。随着孝和治村工作的不断推进,孝和文化日益融入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原来村里的一些不文明现象、邻里纠纷慢慢不见了,孝亲敬老、邻里和谐成为村庄的新风尚,该村因此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在北王一村文艺队里,有这么一位孝和文化践行者、传播者,她叫姚俊玲。1984年,姚俊玲嫁到北王一村,婚后不到5年,丈夫就因车祸离世。从此,照顾公婆、养育两个儿子的重担就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作为母亲,她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支撑起整个家庭,含辛茹苦把两个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孩子抚养成人、成家立业,彰显了一个母亲的大爱与担当;作为儿媳妇,她用心赡养公婆,让二老颐养天年,在婆婆行动不便之后,她多年如一日、不离不弃,悉心照顾卧病在床的婆婆,正是有了她的精心照料,婆婆一直活到94岁,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儿媳的深情与责任。曾经的她为了家庭默默地付出了太多太多,如今的姚俊玲苦尽甘来、儿孙满堂。此刻,一切都变得值得,她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家庭和睦幸福、儿孙承欢膝下。她赢得了邻里街坊们的广泛赞誉,每每提起她,乡亲们总是竖起大拇指,称赞她是“好媳妇”、“好婆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姚俊玲因此获评济宁市“百佳”好婆婆,姚俊玲一家荣获济宁市最美孝德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村子的另一头,“好媳妇”沈凤君也是乡亲们争相学习的榜样。2005年,沈凤君嫁到了北王一村,就承担起赡养公婆、养育儿女的责任。作为村妇联主任的她,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工作也是以身作则、尽职尽责,她带领村妇女姐妹们积极学习孝和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全身心投入乡村振兴。她定期组织传统文化讲座、手工艺培训、志愿服务等活动,创造性开展工作,多次为村集体赢得荣誉。生活、工作之余,她发扬钉钉子精神,自学考取了国家一级建造师和国家一级会计师。她孝老爱亲、相夫教子、自强不息,在家里营造了崇德向善、和谐向上的氛围,耳濡目染下,女儿也努力学习,考入了理想的高中,儿子在班里也是品学兼优、名列前茅。时代不负追梦人,荣誉属于奋斗者。沈凤君因此被评为济宁市“百佳”好媳妇,沈凤君一家被评选为济宁市最美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忠孝传家远,和顺继世长”,优良的家风带动村风、民风不断好转,现如今北王一村村容整洁、村风和谐、村民安居乐业,成为了以孝和文化治理村庄的最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