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老蒋这人啊,太小气,打仗都输在这上面了!

你敢信?决定国共命运走向的淮海战役,老蒋居然是因为“小气”才输掉的?这不是我瞎说,这是粟裕大将亲口说的!

1982年,粟裕大将躺在病床上,跟人聊起了解放战争的那些事儿。他老人家征战一生,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说起话来却一点都不摆架子,就跟拉家常似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聊着聊着,话题就转到了老对手蒋介石身上。粟裕大将突然冒出一句:“蒋介石这个人啊,小气得很!”

这话一出,旁边的人全都愣住了。蒋介石是谁?那可是国民党的老大,手握百万大军,说一不二的人物,怎么会在“小气”上栽跟头?

粟裕大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微微一笑,开始娓娓道来。

“解放战争打响后,敌人突围就没有一次成功的,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为啥?就因为他们的指挥不行!”

他老人家说的可是大实话。从莱芜战役到孟良崮战役,从锦州战役到天津战役,解放军就像铁桶一般,把敌人围得死死的,敌人一次又一次突围失败,最后只能乖乖投降。

“就拿淮海战役来说吧,杜聿明带着30万大军突围,结果怎么样?还不是照样失败了!”

说到这,粟裕大将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仿佛在说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

接着,他开始细数敌人指挥上的败笔:

“战役开始前,敌人压根就不知道咱们的战略意图,还以为咱们还是老一套,打一仗歇一歇。结果呢?他们完全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只能被动挨打,最后被咱们包了饺子。”

说到这,粟裕大将话锋一转,提到了蒋介石的“小气”:

“蒋介石这个人啊,有个怪脾气,你要他一点,他连半点都不给你,你要是拿下了他大的,他连小的也不要了。淮海战役,他又犯了这个毛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开始,他舍不得丢掉44军,结果黄百韬在新安镇傻等援军,最后被咱们围了个结结实实。黄百韬被围后,他又舍不得丢掉黄百韬,接连派邱清泉、李弥、黄维去救援,结果是救人不成,反倒把自己也搭进去了。最后,他干脆让杜聿明去救黄维,结果黄维没救出来,杜聿明3个兵团也全军覆没了!”

说到这,粟裕大将语气中带着一丝惋惜:

“杜聿明这个人打仗还是有两下子的,但他只能打顺风仗,一遇到逆风局就抓瞎。当年他在印缅战场,有美国人撑腰,打得顺风顺水,风光得很。在东北的时候,有火车、轮船、飞机源源不断的补给,也能跟咱们掰掰手腕。可这次被咱们围在永城,突又突不出去,守又守不住,最后只能全军覆没!”

听完粟裕大将的分析,旁边的人才恍然大悟。原来,蒋介石的“小气”不仅仅体现在个人性格上,更体现在他的军事指挥上。

他总想保住每一个阵地、每一支部队,结果顾此失彼,最终导致全盘皆输。

而粟裕大将呢?他用兵灵活,该进攻时毫不手软,该放弃时也绝不犹豫。

淮海战役中,他大胆地将主力部队部署在敌后,切断了敌人的退路,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种大开大合的作战风格,与蒋介石的“小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实,老蒋的“小气”在其他战役中也有体现。

比如在豫东战役中,老蒋原本有机会撤退,但他为了保住开封这个“面子工程”,硬是让区寿年兵团死守开封,结果导致全军覆没。

再比如在辽沈战役中,老蒋为了保住锦州这个战略要地,接连增兵,结果被解放军瓮中捉鳖,全军覆没。

可以说,老蒋的“小气”贯穿了他整个军事生涯,也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那么,粟裕大将为啥会说老蒋“小气”呢?

我觉得,这背后其实是两种不同军事思想的碰撞。

粟裕大将代表的是我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他深谙“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道理,不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着眼于全局,追求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而老蒋呢?他信奉的是“寸土必争”的防守策略,总是想着守住每一个据点,结果处处被动,最终一败涂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蒋的“小气”是必然的。因为他所代表的国民党军队,本质上是一支旧军队,缺乏革命精神和必胜的信念。他们打仗不是为了人民,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财产。

所以,他们才会斤斤计较于一城一地的得失,才会在战场上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而解放军则不同,我们是一支为人民而战的军队,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不怕牺牲,不畏强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所以,我们才能在战场上灵活机动,出奇制胜,最终取得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粟裕大将对老蒋“小气”的评价,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军事思想和哲学思考。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要着眼于全局,追求长远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