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记者 杨硕)今年是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提出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概念20周年。随着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ESG已成为“必答题”。日前,中国品牌全球行与ESG可持续发展会议在上海举行,与会嘉宾从学术研究和企业实操等维度阐述了各界践行ESG理念的路径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说:中国品牌全球行与ESG可持续发展会议在上海举行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业内专家认为,ESG不仅是塑造企业品牌形象的“软实力”,更是推动企业践行长期主义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硬准则”。但实践中发现,ESG领域存在国际标准“水土不服”,国内不同地区之间信息披露“量”“质”不均衡,国内评级机构能力及话语权不足等问题。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总干事桑达·奥佳博在视频致辞中表示,ESG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并早已等同于健康的企业经营。中国在可持续发展和ESG实践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深,包括中国的“双碳”目标以及对ESG披露和报告的政策支持。她呼吁广大利益相关方加强合作并采取务实行动,建立更强大的企业界,建立更有韧性和希望的未来。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表示,中国企业也正积极融入全球可持续发展潮流,将ESG理念融入企业核心战略与日常运营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连续七年发布《ESG白皮书》,据研究统计表明:截至2023年上半年,A股公司中有1767家发布了ESG类报告,占比提升至35.18%,再创新高。央企和金融机构或将率先实现 ESG 信息披露全覆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

她还指出,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更是全球各界沟通合作的共同语言。在当今日复杂多元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ESG越来越成为企业防范规避风险、增强竞争力,甚至创造增长的重要战略工具。

“不过,现在很多上市公司利用ESG的‘外衣’过度包装,我认为主要是对ESG的核心发展理念存在理解偏差:首先,ESG是兼顾经济效益、环境和社会影响和公司治理的企业评价体系,其核心是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其次,企业ESG工作受到来自监管、市场、资本以及企业内部多重因素的驱动,ESG战略愿景和绩效可助力组织品牌和声誉的建立、提升组织社会影响力,打造企业形象;第三,ESG连接资本市场,投资者已逐渐将ESG表现纳入企业价值评估,组织有望通过ESG战略和规划实施,更新管理架构和理念,实施管理变革。”汪泓表示,现在存在着一些披着ESG“外衣”过度包装的乱象,可以通过监管部门、投资者、中介机构、上市公司自身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可以逐步解决ESG“过度包装”的问题,推动企业重视ESG实践,发挥其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监管,制定详细的披露规则和标准,并要求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验证,以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另外,投资者也需要加强对ESG理念的理解,认识到企业ESG表现对长期发展的重要性,不轻信企业的宣传包装,而要关注企业的实际ESG表现。最后,上市公司应重视ESG管理,将其纳入公司战略,而不应仅停留在宣传层面。同时,董事会和管理层应承担ESG管理的责任。应详细披露ESG管理情况、面临的风险、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使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企业的ESG表现。”汪泓说。

“加强ESG能力建设,是上海吸引外商投资和优化贸易结构的必然要求,也是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必经之路。”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裘文进表示,上海正在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尽快建立一套符合国际通行标准且兼具中国特色的企业ESG标准体系,支持培育一批ESG专业服务机构发展壮大,多措并举推动引导更多国企、外企和民企提升ESG能力并积极开展ESG实践。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表示,企业提升ESG表现主要有三大动力,一是监管要求,二是投资者推动,三是ESG表现提升之后中长期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价值。目前,中国企业需要尽早进入到提升自身ESG表现的轨道上来,从气候角度来讲,企业要做好碳核算和碳披露、评估气候风险的机遇与挑战、制定向低碳零碳转型计划。

会议上,中国经济信息社与美通社联合发布了《2024中国品牌全球传播调研报告》,中国经济信息社与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将联合发布了《中国企业ESG发展调研报告》。报告将为中国品牌塑造国际形象提供路径指引,为中国品牌走出国门、提升国际声誉和竞争力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