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墨客身上书生意气都比较浓厚,他们大多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而要完成这一志向,他们只能选择步入仕途,毕竟古代读书人面临的选择并不多,参加科举仕途是最好也是最有助于他们完成志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从总人口来说,古代的读书人并不多,但是按照朝廷官职的数量来说,这些读书人实在是太多了。所以这也让很多读书人只能抱憾,屡败屡试,屡试屡败。即便是好不容易步入仕途,倘若没有办法适应官场的尔虞我诈,他们也会被逐渐排挤地无立锥之地。因为这些种种的失意不得志,很多读书人便对那些闲云野鹤般自由淡然的出家人有着别样的崇敬和向往,也会时常寻访方外高人与他们参禅说理,希望能够得到开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便和一位名叫鸟巢禅师的高僧相交好,时常和他研讨佛法,畅聊烦恼。有段时间白居易陷入迷茫当中,不知该如何看破,于是他便寻到鸟巢禅师以一首诗问出了自己的疑惑“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禅师便以一首禅诗回复了他“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听到此禅诗,白居易的疑惑也瞬间迎刃而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像这样的事情,在古代读书人身上还有很多。本期笔者要分享的便是这么一个诗词故事。唐代有位才子李翰,在他担任湖南澧州刺史时,辖境内有一位高僧惟俨禅师。当时的人们礼佛之心殷切,李翰也不例外。于是他便屡次邀请惟俨禅师前来和他论禅说理。这要搁在一般人身上早就前往了,但惟俨禅师却不为所动。

无奈之余,李翰这位官员便只能屈尊亲自入山拜访。谁知见到惟俨禅师后,对方只管手持经书诵读,对李翰不理不睬。李翰哪里受过这种怠慢,于是便讥讽他“真是见面不如闻名”,说完便欲下山而去。这个时候惟俨禅师才缓缓说了一句“太守何得贵耳贱目?”也就是问他太守大人到底是相信耳听的虚闻还是相信眼睛看见的实见?李翰一听便心中震动,知道惟俨禅师确实是一位高僧。于是虚心地向他请教:什么是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知道这个问题对于儒释道三家来说,都是一个难题。但惟俨禅师面对这一难题却很淡然,只是用手指了指天,又指了指旁边的水瓶,问李翰是否领悟。李翰一脸懵,不知惟俨禅师在打什么哑谜,于是便再出言请教。于是惟俨禅师便说了句“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翰听完若有所悟,苦苦思索后终有所得,还悟出一首禅诗赠予惟俨禅师。

《赠药山高僧惟俨》
炼得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首诗其实就是记述了这次李翰拜访惟俨禅师的经历。前两句描写的是初见惟俨禅师的场景,衬托出禅师所居之地的人迹罕至,从而反映出禅师“心无挂碍”的崇高境界。后两句则是描写李翰自己问道禅师,然后将自己听到的禅师的回答写进了诗里。其实这整首诗核心点就是惟俨禅师说的这句“云在青天水在瓶”,那么这句话到底该如何理解呢?

在我看来,这句话体现的是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人生在世,起起落落,名声、权势、地位等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对此又该如何去看待呢?其实就像天上的云、瓶中的水,要把握住自己所处的状态,把握当下,这样才能在所处的环境中得大自在大自由。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很多领域,不管是谁不管在干什么,其实只要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把握当下,便会得到自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翰这首诗虽然简单,但是他引用了惟俨禅师的“云在青天水在瓶”,蕴含着深厚的禅理哲思,不仅让自己一诗成名,更让这首诗也成为了流传千年的经典禅诗。对于李翰的这首禅诗,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