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进入1944年,战场环境对苏军有利

作为苏德战争的分水岭,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役为德军从战略进攻向战略防御埋下了伏笔。当年8月份,苏联布尔什维克做出了在已解放地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一系列重要决定,到第4季度,从解放区共开采出煤炭650万吨,石油15000吨,还生产出了1.72亿度电,苏联物质生活保障得到极大改善。

一方面,苏联的内外环境得到拓展。1943年底的德黑兰会议,由于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的胜利,使苏联和斯大林在会议上占据了诸多主动,美英不仅答应提供更多的军事和技术援助,还迅速作出了1944年夏天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的承诺。同时,面对苏军在战场上不断收复失地,一些跟随轴心国的仆从国也开始出现动摇,整个外部环境对苏联非常有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恢复,促使苏联军工制造业迅速壮大。到1944年初,苏联武装力量在人员方面超过德军30%、火炮超过70%、飞机超过2.3倍。而且随着T34以及喀秋莎火箭炮的大量列装,苏军的武器质量和部队士气都得到显著提高、指挥员的战役战术水平也在实战中得到加强。

从这个层面讲,到1944年初,苏军不单单是兵强马壮的问题,而是方方面面都呈现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势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1年德军闪击苏联时,德军三个装甲集团军何等风光雄壮,几天工夫就占领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大部分领土,对这个耻辱,苏军每个士兵都牢记在心。库尔斯克战役以后,苏军统帅部就在酝酿组建更大的突击集团,对德军实施反击的问题。

1941年冬季莫斯科战役中,苏军首次提出突击集团军概念,经过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的检验,突击集团军与近卫集团军成为苏军在战场上的两把利刃。到1944年初,仅一个突击集团军还不足以完成对敌纵深作战的要求,于是,朱可夫等指挥将领提出了以方面军级别组建突击集团的概念,这为合围德军南方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创造了条件。

1944年初,苏军发动十次打击之前,德军及仆从国在东线的整体实力为:兵力约50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54500门,5400辆装甲坦克和强击火炮,还有3000多架飞机。考虑到苏军整体实力已大大提高,有的甚至几倍于德军,苏军统帅部对作战兵力和兵器进行了重点部署。

一方面,主要进攻战斗部署在西南乌克兰战区。然后按解放列宁格勒和白俄罗斯的步骤展开。之所以先打西南,还是因为德军的重点也在这块,只有解决了乌克兰和克里木的德军,后续战役才能打得轻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个层面讲,苏军将一个方面军作为突击集团,其配备兵力和装备远比德军一个集团军群强得多。拿“巴格拉季昂”一个行动来说,就需要约40万吨弹药,30万吨燃滑油料和约50万吨粮秣。还要将5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2个坦克集团军、1个空军集团军,以及波兰第1集团军集中于预定的地域。

此外,苏军统帅部还从预备队中抽出了4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2个坦克集团军、52个步兵和骑兵师、6个独立坦克和机械化军、33个航空兵师、21万补充人员、2,849门火炮和迫击炮配属给各方面军。

03突破与防御的角色转换,也是打击能力的耐力和韧性

之所以提到耐力和韧性问题,就是因为德军的闪击战并不能适应这样两个要求。而对于苏军的战略大反攻来说,恰恰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苏军的强大突防能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如果说苏德战争爆发,德军是以歼灭苏军空中力量为突破口的话;那么,苏军的战略大反攻,就是以歼灭德军的要塞防御堡垒作为出发点。作为对德军闪击战的回应,苏军在战略大反攻时,通常都是使用大口径火炮和空中突击,由于苏军并不缺乏弹药和担心后勤补给的问题,这一点德军是没法比的。所以,使用强大的炮火突击一直都是苏军发动反攻的最拿手武器。

再次,战争就是打消耗,苏军兵力越打越多,德军兵力越打越少。1944年头几个月,苏军就消灭了德军30个师和1个旅,另外还有142个师和1个旅损失了一半或三分之二。德军不得不从本土和仆从国抽调40个师增援东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结:苏军在1944年的战略大反攻,并不是简单的数字罗列。事实上,德军的单兵战术还是比苏军要强一些,但经不起苏军方方面面的数量优势和不计成本的饱和式炮火打击。一方面,苏军采取炮火准备、炮火延伸和炮火伴随全覆盖进攻模式,使德军没有招架之功;另一方面,苏军使用方面军级别作为突击队,完全占据着战场主动权,德军连预备队都供不上,何来胜算?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朱可夫:回忆与思考》

精彩推荐:二战冬季风暴行动,保卢斯为何不配合曼施坦因向外突围?无法动断

二战基辅战役,苏军为何错过主动突围的机会?失去整体突击能力 二战列宁格勒战役,苏军为何在同一战场犯同样错误,缺乏创新打法

二战阿登战役,德军为何成功突破盟军防线?从不利因素中寻找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