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望权纠纷案件具有特殊的人身属性、强烈的情感色彩,再加上当事人过往的感情纠纷,因此执行起来经常遇到“吃闭门羹”、当事人配合度低等情况,最终可能导致大多数当事人的探望权落空。那么,如何更好地在爱的冲突中平衡法理情理,如何让执行既有力度又有温度?西夏区人民法院的执行法官是这样做的……

近日,西夏区法院执行法官巧 妙化解一起探望权强制执行案件,让缺失已久的“父爱”归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9月,李某与杨某因感情不和诉至法院,经调解,双方自愿离婚并约定婚生子由母亲杨某抚养,父亲李某享有探望权。但因双方积怨太深,杨某经常以各种理由拒绝李某看望孩子。无奈之下,思儿心切的父亲李某便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立案后,执行法官随即电话联系双方当事人了解案件详情并从中梳理执行难点。在电话的另一端,母亲杨某反复表达着长久以来积攒的委屈和怨怼,作为父亲的李某也因长期见不到孩子情绪激动,满腹怨言。

因双方矛盾较深,执行法官设身处地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并从情理法三个角度劝解道:于情,孩子的成长既需要母亲的细心照料,也需要父亲的如山关怀;于理,父母之间的矛盾不应该牵扯孩子,孩子需要在健康的环境下茁壮成长;于法,法律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最后,执行法官还向杨某告知了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可能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

经多轮疏导,杨某的态度慢慢转变并最终同意李某探望孩子。但受制于孩子的作息时间、路途遥远等客观因素,父亲李某前往杨某住所探望仍存在障碍。为了更加及时、便捷地让李某见到孩子,执行法官另辟蹊径想到可以通过微信视频通话的方式看望孩子,在征求双方意见后,均认可该执行方式。于是,在确定时间后,执行法官拨通了杨某的微信视频,视频接通后,一个可爱的脸庞出现在视频之中,正是李某期盼已久的孩子。看到“咿咿呀呀”还不会说话的孩子,李某瞬间红了眼,李某不停的挥着手和孩子互动着。温情的场面也感染着在场的所有人。

至此,父亲李某如愿通过小小的手机屏幕看到了孩子,探望权纠纷就此化解。但执行法官并没有因此结案,在找到问题症结后,执行法官“趁热打铁”继续劝解,双方矛盾缓和后,母亲杨某亦同意之后继续按照法院判决,每周配合李某探望孩子,让孩子在父亲母亲的共同呵护下健康成长。

法官寄语

探望权执行的背后是父母双方利益和情感的博弈,但损害的却是被探望子女的身心健康。杨某与李某虽感情不再,但作为父、母的责任依旧,任何一方的感情缺位都将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父母双方需要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以恰当、合理的方式行使探望权,努力为孩子营造和谐、快乐的成长氛围。

来源:西夏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