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第三人侵权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雇主责任

【法律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雇佣合同在劳动力市场异常活跃,相对应,雇用合同纠纷案件也逐年呈上升趋势。雇员在从事雇佣事务中,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侵害,要求雇主承担责任的案件时有发生,但对于此类案件如何处理,理论界及实务界一直存在争议。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经研究认为,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

【观点来源】:最高人民法院编著《中国民事审判前沿》

2、甲诉乙财产损害赔偿一案,经法院庭前调解,乙对造成甲财产损害的事实予以承认,但双方就损害赔偿金额未能达成一致。在其后的诉讼中,甲是否仍须对乙造成甲财产损害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观点解析】:

甲仍须对乙造成甲财产损害的事实举证证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在诉讼中,当事人为达成调解协议或者和解协议作出妥协而认可的事实,不得在后续的诉讼中作为对其不利的根据,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均同意的除外。”

诉讼调解或和解的过程是当事人双方平等协商,依自愿合法的原则处分其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解决民事纠纷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当事人为达成调解或者和解协议的目的,往往对一些有争议的事实不再争辩,或者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予以承认。在调解不能达成最终一致的情况下,依据上述司法解释的规定,这种表面上符合自认特征的诉讼行为不能发生自认的后果。作出这种规定主要考虑:

其一,诉讼调解与和解过程中对事实的认可,是以达成协议为目的而作出的妥协和让步,与诉讼对抗过程中对事实的承认存在本质不同;

其二,如果承认调解或和解过程中对事实的认可能够发生自认的效果,无异于是对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肯定,不利于鼓励当事人通过调解或和解的方式解决纠纷。

当然,如果当事人双方均同意赋予这种对事实的认可以自认效果,则属于对自己程序利益的处分,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尊重。

【观点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民事审判实务问答》,法律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

3、在证据交换、询问、调查过程中,或者在起诉状、答辩状、代理词等书面材料中,当事人明确承认于己不利的事实的,法院是否还需要组织质证?另一方当事人是否还需要举证证明?

【观点解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条规定:“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或者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须举证证明。在证据交换、询问、调查过程中,或者在起诉状、答辩状、代理词等书面材料中,当事人明确承认于己不利的事实的,适用前款规定。”

据此,当事人在起诉状、答辩状、代理词等书面材料中,明确对证据表示认可的,也属于诉讼中的认可,但此与证据法上的直接言词原则相违背。

直接言词原则包括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

直接原则指法官必须亲自了解案件的所有材料,在庭上审查证据,听取当事人、证人等的口头陈述,进行辩论,最终作出裁判。其核心在于强调法官对证据的审查必须具有“亲历性”。

言词原则指法院审理案件,特别是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对诉讼材料的提出和辩论,要在法官面前以口头形式进行,这样取得的材料才可以作为法院裁判的依据。其核心在于强调举证和质证都必须以言词即口头陈述的方式进行。

另外,此种证据认可方式也不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条第二款“当事人要求以书面方式发表质证意见,人民法院在听取对方当事人意见后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准许。

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将书面质证意见送交对方当事人”的规定。

因此,对于当事人在起诉状、答辩状、代理词等书面材料中认可的证据,人民法院仍应组织质证,当事人仍表示认可的,方可作为当事人认可的证据予以确认。

【观点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民事审判实务问答》,法律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

4、第三人介入侵权情形下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赔偿责任

【法律问题】:

2002年2月10日,李某在魏某经营的娱乐城消费时与吴某发生争执并遭吴某殴打。在整个过程中,娱乐城的保安未进行任何劝解、阻止,也没有及时报警。李某被送到医院后经抢救脱离危险,但支出救治费用共计两万余元。

由上述案例引发的问题是:如果受害人在经营场所受到来自于第三人的侵害,经营者应否承担赔偿责任?如应承担,则该民事责任的性质和范围如何确定?经营者承担责任后,是否还可以向实施加害行为的第三人追偿?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意见】:

经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集体讨论,形成一致意见认为:从事住宿、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的经营者,负有安全保障义务。在经营场所内,因第三人介入侵权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有过错的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但在确定该责任承担的范围时,不能动辄就课以针对损害的全部赔偿责任,应视义务违反人能够防止或者制止损害的范围而定。经营者所承担的赔偿责任是一种补充赔偿责任,因实施加害行为的第三人属于终局责任人,所以经营者在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该第三人进行追偿。

【观点来源】:最高人民法院编著《中国民事审判前沿》

5、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处理监护权纠纷的一项重要原则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意见】:

《民法通则》第16条及《民通意见》第11条至19条规定是人民法院处理监护权的依据。在涉及未成年人监护权的案件中,维护未成年人权益是人民法院确认监护人时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我国现行法律未规定在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身份关系消灭后,仍然有抚养继子女的法定义务。因此,对于曾经受继父母抚养教育的继子女来说,其生父(母)死亡后,继父母并非是继子女的当然法定监护人。

【观点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第41辑

6、“优者危险负担”原则在认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中的运用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意见】:

在没有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情形下,人民法院应根据事故发生时,事故双方的车辆性能、造成危险局面的成因、危害回避能力的大小、造成损害后果的原因等具体情况,判定各方的民事赔偿责任。

【观点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第51辑

7、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可否就精神损害赔偿对犯罪人提起民事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意见】:

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可否就精神损害赔偿对犯罪人提起民事诉讼?

对于此问题,目前实践中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就精神损害赔偿对犯罪人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不予受理。

第二种观点认为,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就精神损害赔偿对犯罪人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以实体审理。

我们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就精神损害赔偿对犯罪人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不予受理。

主要理由:《最高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出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法释[2002]17号)明确规定:“根据刑法第三十六条和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以及我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对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失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在该刑事案件审结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九条(修订前为第七十七条)第一款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即将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仅限于“物质损失”。法理上,侵权行为人已因自己的行为承担了刑事责任,付出了丧失人身自由的代价,对受害人而言就是一种最大的精神抚慰,不需要再承担民事责任,否则有双重处罚之嫌。实践中,很多犯罪人缺乏赔偿能力,即使判决赔偿,也执行不了。

第二种观点认为,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就精神损害赔偿对犯罪人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以实体审理。

主要理由:民事诉讼应适用民事程序法和实体法规定。侵权责任法第四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侵权人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的,不影响依法承担侵权责任。赔偿损失包括精神损害赔偿,是承担侵权责任的一种方式。侵权责任法是法律,且出台在后,效力上高于作为司法解释的《最高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出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法释[2002]17号),故在案件审理中,若二者有抵触之处,应适用侵权责任法。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分别保护的是公权和私权,性质不同,不存在双重处罚问题。刑事诉讼法是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法,根据此法规定不能得出被害人不能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的结论。侵权行为人有无赔偿能力,不能成为判断其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的标准。

【观点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裁判观点》,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23年版。

8、被继承人电脑中的身后安排可否视为其自书遗嘱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意见】:

立遗嘱是要式法律行为。不存在计算机中以“身后安排”等形式出现的所谓“网络遗嘱”,因不具备自书遗嘱“由遗嘱人亲笔书写、签名,注明年、月、日”的形式要件,不能被认定是我国继承法中规定的遗嘱人的自书遗嘱。

【观点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第42辑

9、夫妻一方父母以子女名义购置房屋,是认定赠与的是房产还是购房款?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意见】:

父母出资以其子女的名义购买已向子女作出赠与的意思表示的房屋,应视为父母对子女的赠与。在房屋未交付使用且产权登记尚未完成前,作为赠与人的父母有权撤销该赠与。在尚未付清该房屋全部款项、房屋登记尚未完成,父母即表示撤销赠与的情况下,女子因离婚或者离婚后分割夫妻共同财产进行的诉讼中,不宜认定父母赠与的只是实际支付的购房款,将上述购房款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观点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第44辑

10、承包人已起诉发包人支付工程款的,实际施工人可以在一审辩论终结前申请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其另诉请求发包人在欠付工程款范围内承担责任的,不应受理。

【法律问题】:

承包人已经起诉请求发包人支付工程款的,实际施工人能否申请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或者另行起诉请求发包人在欠付工程款范围内承担责任?

【法官会议意见】:

转包和违法分包涉及三方当事人两个法律关系。一是发包人与承包人之间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关系;二是承包人与实际施工人之间的转包或者违法分包关系。承包人有权依据与发包人之间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关系请求发包人支付工程款。实际施工人有权依据转包或者违法分包的事实请求承包人承担民事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第四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实际施工人以发包人为被告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应当追加转包人或者违法分包人为本案第三人,在查明发包人欠付转包人或者违法分包人建设工程价款的数额后,判决发包人在欠付建设工程价款范围内对实际施工人承担责任。”本款解释是为保护农民工等建筑工人利益所作的特别规定。实践中存在承包人与实际施工人分别起诉请求发包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为防止不同生效判决判令发包人就同一债务分别向承包人和实际施工人清偿的情形,需要对承包人和实际施工人的起诉做好协调。在承包人已经起诉发包人支付工程款的情况下,实际施工人可以在一审辩论终结前申请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其另诉请求发包人在欠付工程款范围内承担责任的,不应受理。实际施工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后,如果请求发包人在欠付工程款范围内承担责任,应当将承包人的诉讼请求和实际施工人的诉讼请求合并审理。

【观点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2021年第21次专业法官会议纪要

11、张某与某公司签订了一年的劳动合同,约定合同期内按照该公司的责任制实施办法设置提成奖,提成为全年合同金额减去工程成本和基本定额再乘20%,后张某以该公司未按照约定支付提成工资为由起诉至法院,、就张某主张的提成工资应否支付及如何计算,应由张某还是公司承担举证责任?

【观点解析】:

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劳动者的提成工资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下,劳动者主张的提成工资,显然属于劳动报酬请求权,应当由劳动者对提成工资发生的原因事实即双方约定的提成工资产生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合同金额、工程成本、基本定额、人员成本等多种计算参数,是确认劳动者提出工资数额的关键因素,往往也成为案件的争议焦点。在确定这些参数时,不应机械地将举证责任全部加于劳动者一方。《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根据这一规定,在确定这些具体参数时,法院应当考虑双方的举证能力,即由距离争议内容较近的一方,也就是更加容易取得证据的一方承担某一参数的具体举证责任。比如涉及单位经营状况或者法定完税义务等方面的数字,用人单位更有能力也有义务向法院提供证据加以证明;而对于劳动者已经达到约定的提成工资的支付条件,以及具体完成的工作任务数量等,一般应由劳动者一方举证证明。

【观点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第47辑

12、保险代理人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观点解析】:

根据2009年10月1日实施的《保险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保险代理人是根据保险人的委托,向保险人收取佣金,并在保险人授权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机构或者个人。从《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试行)》《关于保险企业营销员(非雇员)取得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等有关规定的内容也可以看出,保险代理人与保险公司之间属于民事代理关系,而不是劳动关系。虽然保险代理人与保险公司签订的合同中含有必须遵守保险公司规章制度等内容,如不得无故缺勤、参加公司晨会等具有劳动关系属性的条款,保险公司也通常采用除名方式处理保险代理人的“旷工”行为,但是保险代理人是依据保险公司授权范围代为办理保险业务,并且向保险公司收取手续费的单位或者个人。在薪酬上,保险公司根据代理人所做的业务支付一定的佣金而不是约定的工资数额,不受最低工资限制,保险公司也不承担保险代理人的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责任。所以双方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代理关系,不是劳动关系。

【观点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第48辑

13、合同无效,承包人请求实际施工人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管理费的,不予支持。

【法律问题】:

合同无效,承包人请求实际施工人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管理费的,是否应予支持?

【法官会议意见】:

转包合同、违法分包合同及借用资质合同均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属于无效合同。前述合同关于实际施工人向承包人或者出借资质的企业支付管理费的约定,应为无效。实践中,有的承包人、出借资质的企业会派出财务人员等个别工作人员从发包人处收取工程款,并向实际施工人支付工程款,但不实际参与工程施工,既不投入资金,也不承担风险。实际施工人自行组织施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承包人、出借资质的企业只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该管理费实质上并非承包人、出借资质的企业对建设工程施工进行管理的对价,而是一种通过转包、违法分包和出借资质违法套取利益的行为。此类管理费属于违法收益,不受司法保护。因此,合同无效,承包人或者出借资质的建筑企业请求实际施工人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管理费的,不予支持。

【观点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2021年第21次专业法官会议纪要

14、在不当得利返还之诉中,由谁来举证证明案涉得利“没有法律根据”

问:甲向乙账户汇款后向法院起诉称汇错款,请求乙返还不当得利。乙辩称甲虽与其无法律关系,但甲的行为系偿还丙欠乙的货款,不构成不当得利。此时应当由谁就“没有法律根据”承担举证证明责任?

【观点解析】:

给付行为没有法律根据是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之一。有观点认为,该构成要件的举证责任应当由被告承担,理由在于被告举证“有法律根据”系证明积极事实,相对容易;而原告举证“没有法律根据”则是证明消极事实,难度较大。反对者则认为,原告应当承担举证证明责任。“原告必须证明无法律上的原因(给付目的之欠缺)。此虽具消极事实的性质,仍应由原告负举证证明责任。给付不当得利请求权人乃使财产发生变动的主体,控制财产资源的变动由其承担举证证明责任困难的危险,实属合理。”由原告承担举证证明责任的另一个理由在于,“谁主张,谁举证”是民事诉讼的基本举证原则,在法律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不能因举证困难而随意倒置。

我们倾向于认为,原则上由被告承担“没有法律根据”的举证证明责任更为妥当。首先,不当得利中“没有法律根据”不是一般诉讼中特定的待证事实,而是一系列不特定的民事法律行为、事实行为乃至事件的集合。对于原告而言,让其证明“没有法律根据”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上述案例中,如果由甲证明汇款“没有法律根据”,则乙只需辩称甲不能举证证明,法院即可判决驳回甲的诉讼请求。其次,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一条第一项的规定,主张法律关系存在的当事人,应当对产生该法律关系的基本事实承担举证证明责任,此亦为“谁主张,谁举证”的例外情形。故被告如主张存在一定法律关系构成“法律根据”的,应由被告承担举证证明责任。

具体而言,被告的举证证明过程应当分两步走。第一步要证明存在“法律根据”的相关事实。如在上例中,乙辩称甲代替丙还款,并提交乙与丙的借款合同及付款凭证等证据以证明乙对丙享有债权。第二步则需要证明该相关事实构成“法律根据”,从而阻却不当得利的成立。乙在证明其对丙享有债权后,还应当按照《民法典》合同编关于债务加入或债务转移的规定,证明甲确有代替丙还款的真实意思,以达到存在“法律根据”的证明标准。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分析的仅仅是一般的情况,在某些情形下,被告的举证责任并没有那么复杂。如上例乙若证明其对甲享有债权,甲汇款是清偿自己债务的行为,则其不但证明了存在“法律根据”的相关事实,同时还证明了该相关事实足以构成“法律根据”。

【观点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民事审判实务问答》(法律出版社,2021年版)

15、优先购买权人通过竞拍买受房屋后,不能主张损害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倾向性意见】:

拍卖中承租人享有优先购买权,但如果承租人以竞买人身份拍得买受物后主张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不应支持。

【观点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第70辑

16、原告撤诉的离婚案件,被告要求离婚的,是视为反诉合并审理?还是告知另案主张?

【观点解析】:

民事诉讼法上规定的反诉,是指在已经进行的诉讼中,被告向本诉的原告提起的一种独立之诉,目的是为了抵消或吞并本诉原告的诉讼请求。反诉作为独立之诉与本诉有牵连,但又是一种新的诉讼法律关系,本诉的撤回不影响反诉的审理。民事诉讼法设立反诉制度的意义,在于反诉一旦成立,可与本诉合并审理,简化诉讼程序,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提高审判效率,符合诉讼经济的宗旨。原告提起离婚之诉,其诉讼请求为解除夫妻间的身份关系。诉讼中,若被告同意离婚,则为承认原告之诉讼请求,若不同意离婚,则为否认原告之诉讼请求,不存在被告提出一个新的独立的,与本诉离婚不同的诉讼请求。因此,对原告在宣判前提出的撤诉,若符合法律规定,法院应裁定准予,被告要求离婚的,不能视为被告提出反诉,应告知另案主张。

【观点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民事审判实务问答》,法律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

17、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原告资格如何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意见】:

并非所有的案外人均可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原告应当适格。在判断原告资格时,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结合“必须是当事人以外的人,且该主体的民事权利在另案中未被代表”,“必须对另案的诉讼标的有诉的利益(与另案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非自己的原因没有参加另案诉讼”“是否属于虚假诉讼、恶意诉讼中的被害人”等条件进行判断。

【观点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第70辑

18、股东不因极低价格转让股权而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倾向性意见】:

股东以极低的价格转让公司股权是否属于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的滥用公司法人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应从公司人格与股东人格是否混同、股权转让行为是否造成公司责任财产的不当减少从而降低公司对外偿债能力、损害债权人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公司法人资格独立建立在财产独立的基础上,是否贯彻财产、利益、业务、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分离,是判断构成人格混同的标准。股东转让股权是股东对自己权利的处分,影响是股东自身的财产权益,对公司财产和对外清偿债务能力不产生直接影响,且股权转让价格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公司经营状况,故股东不因低价转让公司股权而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观点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第70辑

19、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的范围如何确定

【观点解析】:

保证人的追偿权和代位权既存在密切联系,又在基础法律关系、法律性质、诉讼时效、抗辩事由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基于这几个区别,我国担保法规定的保证人在承担保证责任后向债务人的追偿权,应不具有代位权性质,不适用债权转移的法律规则。对于追偿范围,应结合保证人是否依据合同约定履行义务、是否尽到了承担保证责任前的通知义务、债务人是否以致了告知义务等因素确定保证人是否存在过错。如果保证人不存在过错,债务人不得以主债权数额在履行中发生变化等事由对抗保证人。

【观点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第77辑

20、多因一果火灾事故纠纷案件责任办公室一般规则概述

【观点解析】:

Ⅰ、消防安全带着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属于社会公共利益,建设单位建造建筑物应当符合消防安全法规。商品房买卖合同的购房人一般不具有检测所购房屋是否符合消防安全规定的能力,难以适用一般商品房买卖合同在标的物交付后买受人应当及时检验产品质量的规则。

Ⅱ、侵权责任人在不同时期的数个行为密切结合致使损失产生,侵权行为、致损原因前后接继而叠加,缺一不能造成损失。责任人对损失的发生均有重大过失,但没有共同故意,应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Ⅲ、物业服务企业依法或依约在物业管理区域内负有安全防范义务,应协助做好事故防范、制止或求助工作。第三人原因致损,物业服务企业未评戏专业管理人的谨慎注意义务,在其能够预见和防范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观点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第77辑

21、当事人针对人民法院已经依法作出驳回再审申请裁定后的案件,再次申请再审的处理

【观点解析】: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九条(现为二百零六条)规定,当事人通过申请再审寻求在审判监督程序中改变原判决、裁定的,只能是针对经过第一审或者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并作出裁判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而在人民法院依法作出驳回再审申请的裁定后,当事人有权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九条(现为二百一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依法寻求救济。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应裁定终结审查。

【观点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第60辑

本文转载自“类案同判规则”,如侵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