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
22年岁中进士。37岁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48岁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相。53岁罢相,次年复任宰相;55岁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
其文简洁明快,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下面复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原文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的大意是:
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有座飞来峰,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站在塔上,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山间层层浮动的云雾,遮住我那远眺的视线。
只是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的高塔上,高高在上,高瞻远瞩,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据记载,宋仁宗皇祐二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期结束,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抒发抱负的《登飞来峰》。
当时他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初涉宦海,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寓意着“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全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形象生动,颇具气势,富含哲理,深具匠心,表现了王安石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总体来看,王安石这首诗写得非常浅,其中的道理也不深奥。他只是在借题发挥,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哲学的一种看法。“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一个人无论是当官、做学问,还是干别的事,总会遇到很多感到困惑的事。可是,只要一直努力向上攀登,直到到达一定的高度之后,那些困惑自然就会被解开。因此,这两联诗句都极具哲理性,皆为千古名言,常被用作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