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写出来错别字,涂涂改改就过去了,但是有一个火车站竟然出现了错别字,一直用了66年也不改正。

是故意写错还是另有深意呢?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兰州”两个字都有问题,按照标准来讲“兰”字最下面的那一横应该是最长的,但这里却是最短的。

而“州”字最后也有一个钩,这并不符合文字规范和书写习惯,为什么一个火车站的名字,能写的如此离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了解,为该车站题字的著名书法家张邦彦先生,他这么写是有自己的考虑的。

因为“州”字是一个上窄下宽的结构,“兰”字如果按照书写习惯,也是上窄下宽的结构,放在一起不美观,也不协调。

“兰”字最后一横如果过长,就会和建筑结构重合,乍一看还以为少了一横于是为了看起来平衡一点,张邦彦先生特意将“兰”字结构改了,就有了现在的上宽下窄的结构。

而“州”字的那一钩是为了体现兰州地区多民族融合的热点,呈现出了该地区的包容性。

兰州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表示:书法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字法,每个字的写法根据不同需要可以随意变换,要不然怎么能发展出这么多书法风格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瞩目”的错字

山海关素有“天下第一关”的称号,但是这个牌匾上却有两处让人不理解的地方。

这个“関”字看起来比其他的字都大,整个牌匾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头重一头轻,最重要的是“第”字写成了“苐”。

这么明显的错误没人知道吗?

仔细对照,其实这五个字从右至左是依次变大的,就是为了展现最后那一个“関”字的恢弘和粗壮,从而给人雄壮的感觉,每一个字的高度都超过了1米高,能想象得到它有多大。

而那个“苐”也是不得已为之,因为字体要渐变大,但是竹字头笔画多占面积大,不美观,所以用草字头代替,比较简单,也好协调。

最经典的错字

趵突泉同样有“天下第一”的称号,但是泉池里面的石碑上的“突”字却少了两个点,一个是宝盖头上的点,一个是下面的“犬”的点。

这么明显的错误,难道也是有什么深意吗?

该字是由明代山东巡抚胡缵宗所提,有传说本来字是有点的,但是立碑的时候,突然冒出三柱水把点给顶掉了。

其实不是的,对于书法中“点”的运用,胡瓒宗只有自己的理解的,至于为什么,没人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另一个书法作品是曲阜孔庙的“金声玉振”,我们可以看到“金”字的点写的还算规范,但是“玉”字的点就不对了,提高了一点。

最有文化的错别字

除了上面曲阜孔庙的错别字,孔府大门两侧的对联上也有错别字:“与国成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从图上可以看到,每一联中都有一个错别字,“富”宝盖头没有了那一点,成了秃宝盖,而“章”字下面的“早”的一竖透过了上面。

这可是圣人门前的字,不会有错别字,如果有那也是有一定的用意。

其实“富”没有那一点寓意“富贵不出头”,毕竟人不露富才能平安幸福,而“章”字透头寓意着“文章通天”,是赞扬孔子的学识渊博。

最有内涵的错别字

在江苏扬州大明寺平山堂的一块牌匾上写着“风流宛在”四个大字,但是细看四个字有两个都是错别字。

“流”字上面的一点,不知道怎么回事跑到了“在”字的身上。

据了解,这四个大字是当年两江总督在光绪年间所提,欧阳修曾主政扬州,刘坤一颇为敬佩,所以提了这几个大字,这里面是有深意的。

我们都知道,欧阳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风流太守,扬州江南美女众多,欧阳修在此间流传出很多风流韵事。

所以,刘坤一在题字的时候,刻意将“流”字的那一点给了“在”,意思就是做人要少点风流,多点实在,不得不说,这个想法还是很好的。

最有爱心的错别字

杭州西湖边有个石碑上刻着“花港观鱼”四个大字,这是康熙在游西湖时所提,但是细心的人都能看出来,这个“鱼”字下面少了一点。

康熙这么有文化的皇帝,会犯这种错误吗?这也是有深意的,了解康熙的人都知道他信佛,所以他也有普度众生的心。

他题字的时候认为,下面四个点和火的形态很像,水火不容,鱼儿只能水中生存,被火烤了就成烤鱼了,这不好。

三个点,有水的含义,毕竟有个偏旁部首就是三点水,有一个成语叫如鱼得水,“鱼”字下面只有三个能有更好的寓意,所以才有了这个错别字。

天下第一错字

承德避暑山庄的牌匾,是康熙五十年,皇帝亲笔御书所提,但是这里有一个很严重的错误,那就是“避”字最右边的“辛”字中,康熙写成了两横。

康熙一个这么优秀的皇帝,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一定是有什么深意!

但是这次没有深意,是实实在在的错误,当时的康熙上了年纪,提笔忘字或者手抖是常事,这就是一个实打实的错别字。

就算是错别字,康熙贵为皇帝,并且一把年纪了,谁又敢指出错误呢?谁都不敢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所以就将错就错了。

清朝的时候,避暑山庄是接待少数民族首领的地方,也不知道那些首领们看到这个错别字会怎么想。

最有情义的错字

天津市蓟县的独乐寺大殿的牌匾上写着“报恩院”三个字,这里的错别字一眼就能看出来,因为这个“院”字实在是太空了,那一横哪去了呢?

据了解,这三个字是咸丰皇帝提的,根据上面康熙的例子,这个错别字要么就是有深意,要么就是写错了没人敢说。

而咸丰帝这个错别字来的更巧妙,当时咸丰无意题字,但是住持盛情邀请,毕竟是皇上题字寺里面也有光。

咸丰拗不过,只好提笔洋洋洒洒写下这个三个大字,可能是提前没有准备,写完才发现这“院”字少了一横。

但是再去添吧,有伤面子,不添吧,堂堂皇帝给人体题仨字还有一个错别字,传出去让人笑话,这该怎么办呢?

要不说皇帝比较博学呢,咸丰灵机一动为这一横找了给理由,他说人要知恩图报,尤其是佛家有四恩: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

这些恩情人穷尽一生都是报不完的,所以“院”字中的“完”不能写完全,缺一横就是提醒世人,要懂得知恩图报。

本来一个乌龙让咸丰的这个理由给解释成了有深意的有意为之。

最刻骨铭心的错字

西安的碑林,明显的错别字是林则徐所提,他的鼎鼎大名,很多人都知道,他因禁烟成名,也因禁烟落魄。

当时的朝廷有很多畏战派,他们一个劲的主张求和,主张安抚洋人,尽量避免冲突发生。

但是林则徐是爱国将领,他不愿看到国民被鸦片毒害,所以他一声都在禁烟,这个行为难免会激怒洋人。

畏战派害怕挨打,于是就联合起来诬陷林则徐,最后道光皇帝将其革职,发配伊犁。

林则徐再去伊犁的路上,路过西安时候,他特意来到碑林在前人的文字中,找寻一丝慰藉,并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感慨。

临走时,林则徐本着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的原则,为碑林题了字,他特意将“碑”字上面的那一撇给省去了,寓意着自己将乌纱帽搞丢了。

这个寓意,也就是个传说,当时他是否有其他目的,也没有其他可以证明的。

使用最广泛的错别字

成都武侯祠的牌匾是“明良千古”,其中“明”字明显多了一横,这个是有深意的,古人认为“明君之明重在能识人、识势”,所以“明”重“目”,于是就有了着个“眀”字。

除了这个深意之外,“明”写成“眀”也是一种书法的形势形式的体现,比如大书法家在《洛神赋》中用的就是这个“眀”字。

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上有“此山明太祖之墓”,可以看出这里用的也是“眀”字,这是民国时候有人题的字,具体是谁已经不知道了。

但是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清朝的时候,“眀”个字是用的最多的时候,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