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迄今为止,能代表人类智慧巅峰的,有三本书:这三本书的创作人分别是孔子、老子、佛祖。也是儒家、道家、佛家的代表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趣的是,这三个人出生于同一个时代,佛祖生于公元前623年,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也就是说:佛祖比老子大52岁,老子比孔子大20岁。我不知道当时地球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东方和西方最有智慧的人同时降生了。
这三本书都不长,《论语》共15900个字,《道德经》共5007个字,《金刚经》共5018个字,加在一起才20000多字。
我们每天刷朋友圈,看个小说等等阅读字数都不止20000个字,但是却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好好读这些经典书籍。
要知道,这三本书基本代表了人类智慧的巅峰。人类至今的智慧都没有超越这三本书,后人最多只是对这些经典进行了诠释。
读懂了这三本书,并且看透它们之间的联系,就搞懂了世界的秘密,然后你再去看其他东西,就非常简单了。
下面我们就来解析一下这三本书:
第一本书:《论语》
《论语》究竟是在讲什么?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载下来的课堂笔记,很多都是孔子和弟子的对话。古人很喜欢在对话聊天中碰撞智慧,比如比孔子小100岁的比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70年)也喜欢用这种形式布道讲学,他的学生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年)比他小43岁,就把跟苏格拉底的对话整理成了《对话录》,成为又一个经典。
《论语》讲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这本书的核心就是一个字:礼。
所谓礼就是秩序,孔子给社会制定出一套秩序,想让这个社会可以安定有秩序的一直运转下去。
比如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意思是:老婆要听老公的,儿子要听父亲的,大臣要听皇上的。谁要听谁的,谁要对谁负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古代的统治者特别喜欢用儒家思想,因为这样一来社会就可以一直有秩序的运转下去了,管理成本特别低,
物理学有个概念叫“熵”,什么是熵呢?它代表了一个系统混乱程度的数值,系统越无序,熵就越大;系统越有序,熵就越小。
同样的逻辑,社会的“熵”就代表社会里个体行为的混乱的程度。熵越小,意味着大家的行为越有序。
所以《论语》就是为了降低社会的熵值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严格按照《论语》里的思想去做,社会的熵值是很小的。
《论语》里是没有大道理的,它只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是要谦虚好学,当大家在一起,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的。
比如说:“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都是我们的日常行为法则。
《论语》倡导仁义礼智信,让我们自律,并且乐善好施,非常具有正能量,这就是《论语》的价值。
孔子制定了社会运转的秩序,那么这一套秩序背后的支撑是什么?孔子一天到晚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爱因斯坦说:这个层次的问题,很难靠这个层次的思考来解决。也就是说:答案永远比问题高一个维度。这一个维度的问题,要到上一个维度里才能寻找答案。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是升维思考。所以孔子为了更好的制定这套秩序,就需要探求更高维度的智慧。于是一个传说就诞生了:孔子问道。
老子比孔子大20岁,老子在那个时代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孔子要想进一步打开自己的认知,也只有去求教老子了。
当时孔子在山东曲阜,老子在安徽,相隔上千里,孔子不远千里找到老子,跟老子在一起待了三天三夜,彻夜促膝长谈,
回去以后孔子的弟子问孔子:“老子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说:“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可见孔子对老子的敬仰之情,孔子为何见了老子后如此感慨和受益?
孔子制定了社会的秩序,而这套秩序背后的支撑就是“道”,这个“道”就是老子传授给他的。
孔子后来还说了一句话:“朝闻道,夕可死矣”。意思是:“如果我早上得“道”了,晚上让我死都可以。”这是孔子对真理的追求,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
那么什么是“道”呢?
这就要引出下一本书了:《道德经》